前些天,给好久没通话的老爸去了一通电话,无意间发现老爸的彩铃换成了香港歌手陈百强的《一生何求》。这首每次去KTV老爸都会用蹩脚的普通话粤语唱完的粤语歌,在父亲关于粤语歌的记忆里,大概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生何求》成为我在想起经典粤语歌曲时最先想到的歌。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
记忆中最早出现粤语歌还是小时候在邻家大哥哥的CD机里听到的Beyond的《海阔天空》,那时还不懂得藏在歌词里的所有意思,只是一遍又一遍单曲循环。那时还不知道耳机里震撼肺腑的声音只有天堂里才能听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香港乐坛的鼎盛时期,那会儿的名曲多是粤语。一方面因为香港尚未回归,普通话还没开始普及;另一方面粤语歌曲多是随着港剧而来,作词谱曲自然更为习惯。那时的粤语对大陆来说就像是一门外语,唱粤语歌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音乐的魅力就是会让人一发不可收拾,乐曲本身就能让人为之倾倒。就好像1992年人们第一次听到李克勤唱的《红日》,虽然听不懂粤语唱的是什么,还是能瞬间被这首歌的旋律迷住。
初中时,受着一股“非主流文化”的影响,那时候每次放学,总会看到几个高年级男生骑着改装了音响的电动车,放着炸街的粤语歌风驰而过,还总自认为女生喜欢会唱粤语歌的男孩子。也就是在那时,听到了陈奕迅的《浮夸》,从此这个“不太正经的胖子”占据了我几乎全部的粤语歌单。
从《十年》听到《明年今日》,从E神在英皇的日子听到在环球唱片的历程,从首张个人同名专辑《陈奕迅》听到歌曲《浮夸》所在的《U87》,在渐渐听懂的歌词世界里,寻找最像我的小人物。
高中开学不久,第一次对话班上的女同学静子,“你也听粤语歌?”,“你听过《海阔天空》、《光辉岁月》么?”,同样喜欢粤语、陈奕迅的静子,成了我高中时代最要好的女同学。那时我们会为了参加歌唱比赛在操场练唱粤语歌到熄灯,也会在KTV里一连点上十几二十首陈奕迅的歌。那时的室友还会在寝室熄灯后,点着台灯用写了满满一页的普通话谐音歌词一遍又一遍地学唱郑中基的《无赖》。
高中毕业,在KTV里,声嘶力竭地为那个心仪的女生唱了一首苦练许久的粤语版《K歌之王》。“我唱得不够动人,你别皱眉”。陈辉阳、林夕和陈奕迅的首次聚首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个组合伴随陈奕迅的英皇时代从开始到最后的落幕。
直到上了大学,原本以为会遇到更多喜欢粤语歌的同学,但身边同学听的几乎都是英文歌、日文歌、韩文歌。就连歌单近乎全是粤语的网易,推荐的歌曲也少有粤语歌了。才渐渐意识到似乎现在已经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歌风靡华语乐坛的时代了。
听粤语歌仿佛成为一种情怀的东西,那些能够轻易哼出来的曲调原来已经是好久以前的歌。藏在年少轻狂追逐的风中,藏在傍晚的夕阳落日中,藏在男孩对女孩的情话里,藏在女孩看男孩的眼睛里,藏在再也回不去的回忆里。在徐峥导演的电影《港囧》里,一首首上世纪的经典粤语歌在影院响起,不知是该随着剧情欢笑,还是听着歌曲泪流。渐渐明白为什么父亲关于粤语歌的记忆还是停留在上世纪了。
这些年来,随着香港娱乐业的整体疲乏,优秀创作人的匮乏,唱片业的不景气,各路文化对大陆的冲击,民谣的异军突起,导致听众的兴趣渠道更加多样化,经济的强势和文化的强势都使得粤语歌曲的质量严重下滑。唱片公司为了迎合大陆市场,歌手们出的新歌也大都是国语歌,反而减少了优秀粤语歌曲的诞生。听粤语歌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年轻时的谭咏麟、张国荣
每天都有新人唱歌,却都再也唱不出经典,香港新一代歌手的普通话更是标准不能做再标准了,很难重现香港乐坛涌现“四大天王”、“谭校长”、“哥哥”张国荣等人的辉煌时代。近年来粤语歌得益于林夕、黄伟文等人的大胆尝试,题材逐渐趋于新奇多样,但现在也仅靠他们这些老将在苦苦支撑。
现在,每当听到《最佳损友》时,还是会想到遥隔千里的静子还有远在杭城的略略。想起高三的冲刺阶段,在那些晚自习结束后仍然做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题的夜晚,才真正听到了《海阔天空》里的那句“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哪会怕有一天会跌倒”。我还是会在南昌寒冷的冬天里固执地听着粤语歌,唱着陈奕迅。
Eason今年出了四首国语新歌,连起来就是想对粤语歌说的一句很温暖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相遇》,就算度过多个《四季》,最后你我依然可以说出《I do》,就这样《让我留在你身边》。
2016年即将过去,香港乐坛黄金年代的末班车也越驶越远。
此内容首发于学思集,如需投稿请联系团队
nchuxsj@163.com
感谢支持,希望一路上有你们
也可以来微博@学思集找我们玩
编辑 | 编辑中心集部 黄章威
文字 | 编辑中心集部 黄章威
语音 | 编辑中心语音部 王博宇 张欣欣 何非野
剪辑 | 编辑中心 郭敏
图片 | 网络
审稿 | 纪旭
责编 | 邓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