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华村,位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属于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地处东平河畔,东有佛陈大桥,西有东平大桥,南西相毗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有城南商住区,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共有823户,总人口2565人。下辖5个村民小组:西街村民小组、湾梁村民小组、乔沃村民小组、南街村民小组、西华村民小组。
平兰陈公祠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坐北向南略偏西,面积254平方米。建筑工艺精美,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与祠堂祭祀文化提供了依据。2006年10月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溪梁公祠是清代建筑,1995年经修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用料讲究,装饰寓意生动,里面的金柱所挂木刻对联与祠堂落成同时期。头门与后堂以天井分隔,东西两廊带偏厅,有砖雕、壁画等装饰。
湾华蚝壳墙古民居始建于明代,是村内现今保存相对完好的蚝壳墙古民居。平面布局为前天井后厅堂两侧厢房式的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占地面积121.8平方米。西、北、南墙用蚝壳砌筑,东墙为民居入口。屋内地面铺砌传统红泥阶砖,有明末清初民居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明清民居及建筑用材提供了实物例证。
才子何淡如,名又雄,字澹如(有用淡如,淡渔、淡腴)南海县深村堡湾头乡(今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湾华村)人,出生于清嘉庆20年(1820),共有兄弟6人,他排行第五。他性情开朗、诙谐、刚直,饶风趣,有急智,善工谐联、谐诗、谐文,善于把民间方言入诗-,在粤港两地广为流传。香港的《新报》副刊,曾有过增设“一日一联”专栏,征集“何淡如式的谐联”;在佛山电视台《粤讲粤过隐》节目中曾介绍出自何淡如口中并流传至今的经典粤语。凡熟悉何淡如的人,有誉其为“幽默大师”“对联圣手”和“广东谐趣通俗文学家”,誉其作品为“大众文学通俗文化的里程碑”。
何淡如画作
在乡间生活其间,曾写有《乡居口占》和《除夕百咏》,如“家住湾头湾复湾,豆棚瓜架树深环。有时乘兴频沽酒,点半洋钟到佛山”。“佛山一六普君圩,又买锄头又买书,锄头可耕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等。
据说180多年前,广东省佛山市祖庙附近有一专卖牛什的小贩叫梁柱候,他的摊位虽小,但名气颇大,因为,他做的牛杂实在诱人,软烂浓郁,稍嚼即化,但香留齿颊,回味无穷,路过者无不食之;食过者无不赞美。
但是,这个时候,他终究是守着小摊过日子,无用武之地,因而末成大器,末登大雅之堂,后来,在其附近的三品楼老板看中了他,以高薪聘他为司厨,专做卤水肉食制品。他有没有研究过孔夫子的“不得其酱不食”和颜师古的“酱者,百味之将帅,酱领百味而行”一类名言,并领略其要义?
现在人们不得而知,但事实表明,他的的确确研究过用酱之妙法的。因为,他司厨于三品偻之后,在总结卤水牛杂用酱的基础上,配制出一种用途更广,风味更隹的酱料来,这种酱料,既可烹制猪、牛、羊、鸡、鸭、狗、猫等各种肉类,又可烹制鱼、虾、鳝、等各种海鲜,还可供佐食,并比诸他原来用于卤水牛杂的那种酱料更觉香浓,清光绪年间曾考取拨贡的南海人胡子晋也曾有首<广州竹枝词>记之:“佛山风趣即乡村,三品楼头鸽肉香。听说柱候成秘诀,半缘豉味独甘芳。”当时,三品楼的花格门窗上也用磨砂玻璃刻着:“三品楼,三品楼,喷喷人言赞柱候”,“崛鸡、乳鸽、大鳝、猪头、水鱼、山瑞兼优。”
这些用料多样,款式不同的柱候菜,既内卖,又外销,市道甚好,全市闻名,酒楼的老板还买来副大石磨设在门前,专工磨制这种酱料,以柱候酱之名发卖,其后,制酱行业又把它吸收过来成批生产销售,于是,柱候酱和柱候菜便逐渐进入各地食店家庭,成为粤菜的一大特色。
湾华村在传统上有两个节日,“天后诞”和“太公祝寿”。天后诞活动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二十六,这几天全湾何村男女老幼身穿盛装、舞狮、烧鞭炮,热闹非常。太公祝寿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九为,历史上称为大太公祝寿,这天全湾何村民都到大宗祠进行祝寿活动,从上午延至傍晚,举行晚宴,各自然村分别在自己祠堂延开百席。
交通信息
湾华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南临东平河,北靠魁奇路,西邻岭南大道,左有佛陈大桥,右有东平大桥遥遥相望,形势雄壮,水陆交通便利。禅城区内可直达湾华村中心的公交车线路有123路,途经村周边的公交车线路有106、111、116、122、155、171、174、185A、桂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