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这部音乐剧挺好的,为什么要取那么土的名字?

这部音乐剧挺好的,为什么要取那么土的名字?

2021-09-13 23:56:04


各位朋友你们好,相信大家都听过父母一辈在对于取名一事有句话叫“不怕生坏命,就怕改坏名”。虽然如今改个名字挺简单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只是江湖风尚,但作为给人的第一印象,无论是人或事物,名字,真的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判断。


今天这篇文章讲的是一部以「秋裤」入名的音乐剧,叫《秋裤与擀面杖》。姑且不谈擀面杖,“秋裤”带着浓浓中国味并在现代几乎就是“土”之代名词,而“音乐剧”在我心中自带洋气又高大上,两者实在格格不入。因此,去年消息一出来,我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出类拔萃”的名字,并不假思索地在键盘上敲出一串省略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呃,我是不是太直接了


不过奇怪的是,《秋裤和擀面杖》这部音乐剧去年北京、上海上演后,观众反馈却基本一边倒的正面评价,目之所及有初接触音乐剧的观众,也有资深音乐剧粉丝,宣传语所述“欢乐走心不脑残”得到他们大部分人的认可,听到最多的评价是“确实是国内音乐剧良心之作”,甚至有的表示“看到了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希望”


要知道,近两年都是音乐剧大年,原创中文版音乐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不少稚嫩粗糙乏善可陈,但也确实不乏来自大公司、制作精良的中文音乐剧大制作。所以,这评价,实在不低。


豆瓣评价▲


除了豆瓣评分7.5,不少演出社群也出现了【打call】【并呼吁剧组改剧名】的观众。不过,改剧名这事听说彩排观摩场就有观众提出,只是主创团队笑嘻嘻淡淡然回应“我觉得挺好的,很接地气呀”便无下文。Um,这个团队很有想法。


你看,连海报都要图文强调“秋裤”


怀着大惑不解“为啥非要用那么土的名字呀”之心,以及自以为是的“好担心好演出被剧名毁掉哦”之使命感,我开始各种扒这部音乐剧相关资料。


这当中也包括“秋裤”的前世今生——没办法,毕竟老猩是个不管“秋裤”叫“秋裤”、在“秋裤”走红网络近十年的如今还会问人“到底秋裤跟打底裤有什么区别”的奥特曼。


是的,本文就是老猩“寻求真理”的脑回路,有点曲折有点长,如果你觉得我思路有点绕,可以直接往后拉听听那首歌,判断作品水平以及是否你的菜



「秋裤」,指气温比较冷时候穿在外裤里面用来保暖用的长裤。一般在秋天天气转凉时,单裤不够保暖而添加的贴身裤子。「中国科普博览」通俗定义“秋裤”为:穿在外裤之内,长及脚踝的御寒裤。


“秋裤”英文名是long johns ,没有「chill cool」一说,更不是「me more cool」(据称是仿沪语“棉毛裤”发音,但粤语地区的老猩觉得粤语发音也相近),而说「秋裤」是“丘尔库夫斯基”的简称也是扯谈,统统都是来搞笑的。“秋裤”属北方语汇,只不过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各不同地区,“秋裤”还有衬裤、线裤、绒裤、棉毛裤、保暖裤等别称。


但怎么称呼都好,在国人眼里,秋衣秋裤的普遍认知如下图——碎花、紧身、腈纶质料、好洗快干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秋衣秋裤整套出现,为什么就独独秋裤走红网络呢?


这大概是得益于2008年年初,时尚杂志《时尚芭莎》主编苏芒在一次对外访谈节目中透露她在冬天坚持不穿秋裤的生活习惯,并且说起一件她不让同事在上班的时候穿秋裤的玩笑事。当时热情的女主持人同样告诉苏芒,自己在冬天也只穿丝袜穿裙子。这件事情在往后某个寒冷的冬天被扒出,并断章取义地发酵成了网民的集体愤怒。



老猩OS:哦?所以取这名字形成故意形成反差让人记住?


而另一方面,2011年又出现了「秋裤灭国论」据闻苏联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建议,“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


李森科认为:因为农作物栽种于寒冷的气候中,就会锻炼出抗寒的遗传特性;如果置于温室,抗寒性就会越来越差,这是“环境导致基因改变”。所以人也是这样,给人穿上保暖的秋裤,人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就会在几代之后丧失,就再也脱不下来了,并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60年后就完全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活动了,也就是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础。


这是一篇钓鱼文讲的冷笑话,,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认为这是前苏联设下了一个亡我中华之阴谋,甚至把理论延伸,将国足成绩欠佳的锅也甩于这条“灭国亡种大秋裤”之上。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些人为的网络热点纵然被隔三岔五炒冷饭,始终是稍纵即逝的,真正让“秋裤”走红的,是因为2011年的冬天,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近多年才一遇的极端寒冷天气,气象台各类寒冷预警频发,智慧的人类在反常的严冬里行动虽受限,思维却变得异常活跃,一个个都成了诗人,于是“秋裤体”遂现——


☞ 有一种思念叫做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做忘穿秋裤。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没穿秋裤,无处话凄凉 。

☞ 生当作人杰,死要穿秋裤。至今思项羽,还不穿秋裤?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床头穿秋裤。

……


老猩OS:哦?所以取这名字想蹭热度?


不过,热点会过,冷冬也会过,让“秋裤”至今依旧不绝于耳的,应是每年天气一变就催你穿秋裤的你妈妈。毕竟,有一种寒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哦,《秋裤和擀面杖》讲的正是“妈妈觉得你冷”的故事,它是这样一个故事:


23岁的舞蹈演员沐馨在大城市打拼…………以下省略200字


是的,又是逐梦演艺圈的经(lao)(tao)题材,不用我说你大概都能猜到个大概,就是那种妈妈不同意,但女儿坚持在外面艰苦奋斗,过程中遇见爱情遇见友谊,却始终敌不过现实,回到家乡遵循母命,最后来了个反转,happy ending。


反正,“穿秋裤了没”是贯穿全剧的一句key sentence,象征爱也象征束缚;至于擀面杖,则是最后剧情反转的key object。


老猩OS:所以这该就是主创团队取名最直接的用意了吧?有够实诚的。



感觉故事眼熟到有点烦是不是?

但,生活不是本来就fucking similar吗?


正如老猩在看《秋裤和擀面杖》的资料时,不由自主回想起自己为了追求所爱留在广州的最初,爸妈威逼利诱软磨硬拉也不愿回家,结果还不起信用卡一遍一遍按下爸爸手机号码又删掉,盯着手机许久才按下拨号键,提到借钱瞬间泪如雨下说不出话赶紧猛敲电脑键盘故作镇静骗爸爸说在忙然后挂机。


痛苦,是人类最为共通的情感。

看故事,我们始终会去找共鸣。



这首歌是不少观众表示看得泪目的一首,故事背景是女主角爸爸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为女主角混剪了她这两年上电视的画面,做成了一个光盘。里面只有一分半钟,却是女主角两年来搬了三次家、接了十几个活才换来的。


在这首歌曲中,女主角缓缓唱出与这张光盘有关的艰辛经历,却没有无病呻吟的尴尬哭诉,也没有大洒鸡血高唱励志之歌,感情渲染点到为止;唱词没有文邹或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实地表达“发生”与“承受”、“纠结”与“释怀”。这些,舞台展示的交代让你相信曾经发生,而你也许也恰好曾经经历,于是,情绪自然而然地被音乐调动了起来。



这大概就是前方北京上海观众所惊喜之处了,即前文所讲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希望”,毕竟,咱们对国产音乐剧难以宽容的地方,不就是“该说话不好好说话,唱又唱得十分尴尬”、“不是用来独白就用来渲染气氛”,以及“唱演结合不和谐,歌曲对推进剧情发展作用甚微”吗?


这些国产音乐剧通病的规避上,《秋裤和擀面杖》是做得不错的,这一点看到不少观众的正面反馈。而老猩能找到的资料里一首《自行车上的爱情》对应上面的剧照,背景是女主角与男朋友踩着单车去约会,两人讨论该一起去做些什么,男主角支吾着提出去汉庭酒店,女主角惊讶,男主角立马怂了,结果女主角问“远吗”。


整首歌唱词对话与台词对话穿插和谐,即使没有看到现场,人物性格之可爱和情景之逗趣立马浮现脑海,老猩真的是特别喜欢,可惜不是网络公开资源,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只允许插一条音频素材,经过一番纠结,老猩还是选了被大多数观众喜欢的《一分半光盘》,那么,算给大家留点惦念吧。


哦对了,这部剧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欢乐的,并不沉重。



根据前方剧评描述,《秋裤和擀面杖》里的音乐确实很好地承担了叙事的职能,除此之外,在场景设置创意和切换上,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比如数度成功以歌曲完成了时间过渡、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了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优势。


再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形式也十分多样,除了抒情处撩拨泪点,说唱处燃点气氛外,在描述女主角接了很多活儿的场景中,参考了在第69届托尼奖获得10项提名的音乐剧《Something Rotten(烂东西)》里的歌曲《A Musical》(这首歌在论述“什么是音乐剧”,然后串烧罗列般唱了多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经典歌曲片段),放出了好几首国内有名的歌曲片段,呈现类似于影片混剪,颇有一番意味,让人不禁叫绝。


说到这里,得感谢本剧的词曲编创李猛,他音乐剧词曲、影视音乐作曲方面经验丰富,在音乐界早有名气,他还曾于千禧年后在国内叱咤一时的汉风金属乐队春秋乐队里担任键盘手



说完音乐剧中最重要的音乐,那接下来就是表演了,翻了一下卡司表,有国家一级演员,有北舞音乐剧系老师,还有刚从大邱音乐节夺奖归来的演员,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有相当的音乐剧表演经验,有听说其中一位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当场圈粉,整体唱演水平应该是在线的



除了唱和演,音乐剧中舞蹈元素也是不能忽略,只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舞蹈演员的舞蹈奋斗故事,跳舞本是剧情所需,相信不可能在这方面拖后腿。更何况,翻看另两位主创的资料,感觉可以放心——


比如导演张文潇,本就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这是全国第一所开设音乐剧专业的艺术院校2007年至今在北京舞蹈学院大学部音乐剧系任教,主教音乐剧以及爵士和芭蕾的基本功训练。期间还曾考入日本四季剧团(日本演艺四强公司之一,可算是日本音乐剧旗舰剧团),参与了长达5年1500余场演出的工作,其中包括迪斯尼的《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作品《猫》《贝隆夫人》、百老汇的先锋音乐剧《接触》等。


负责本剧编舞的牛俊杰曾主演舞剧《警幻绝》《画皮》、日本四季剧团音乐剧《猫》,被导演盛赞“在用生命守护自己热爱的东西”。而他在本剧除了除了编舞外还是剧中的重要角色。


所以舞蹈好不好看,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众曾荣获「优秀剧目展演舞美设计奖」、「全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舞台美术奖」等的舞美设计师冯磊、曾获「2015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年度人物」、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优秀中「青年灯光设计师奖」的灯光设计晁毅……


这样的团队感觉再差不会差到哪去了。


翻看他们北京演出的宣传刊物,上面铺满了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海报,他们感恩这些给我们带来无限美好的音乐剧并期待中国有一天能做出能媲美的原创作品,但又心知肚明各方各面暂时都没法相提并论,深知长路漫漫。只是他们没有放弃去开始,花了4年时间去建立去尝试,跟行(hang)活儿堆砌的作品划清界限,他们坦言“长时间的创作不代表必然是好作品,但打动观众的可能性总会大过潦草之作”,他们诚恳地邀请大家去检验。



也许这就是他们团队叫做“蚂蚁脚印”的原因吧——积跬步,行千里


这个剧将继续在北京(10.10.-10.14)上演,老猩忽然在想:如果这部音乐剧来南方城市演出,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买账?因为“秋裤”毕竟是个北方名词,《秋裤和擀面杖》的情节也应该带着北方味,老猩担心跟我一样来自南方的观众会水土不服,所以才介绍了半天“秋裤”想给南方的观众培养感情。但,无论南北,背井离乡奋斗的故事相信是近似的,人心柔软亦无分地域。


所以,如果你也是音乐剧爱好者,当《秋裤和擀面杖》来到你的城市,希望你不会因为名字而忽略掉,其实作品挺好的,取这剧名,只因创作团队入戏太深。当你看完演出,说不定,对这剧名会有另一番见解。




|        你   可   能   对   以   下   内   容   感   兴   趣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