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里的甄嬛到最近热播的《思美人》中的莫愁女,季冠霖几乎承包了热播剧中的女主配音,有网友对此笑谈道:“季冠霖、乔诗语、刘露,边江、姜广涛和张杰,这六个人加一起,能基本涵盖电视剧大IP男女主的声音。”
上图角色均由季冠霖担任配音
然而,有不少观众也对此产生了诸多疑惑,为何国产剧也要进行配音?为什么影视剧总会存在口型对不上、腔调违和等问题?为什么影视剧配音总是那些人?对话一线配音演员,揭秘影视剧配音的三大“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
影视剧配音缘何成“中国特色”?
纵观国外影视行业,由真人出演的影视剧作品全部为现场同期或由演员本人进行后期配音,影视剧配音这一分支貌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特色”,那么究竟为什么国产剧需要配音演员呢?
(1)现场同期收声难,特效群杂也需后期配音
目前国内影视剧拍摄现场的收音效果不佳,一个影视基地往往同时有好几组剧组同时开工,开放游览的地方更免不了有许多游客喧嚣的声音,而古装戏拍摄现场若是出现了一点汽车喇叭声便会直接穿,就算是采用棚内实景搭建拍摄的方式,现场也免不了会有许多杂音被录入,从而影响声音质量,所以大多数剧组更多的还是选择后期配音。
横店拍摄现场
并且,在影视剧中,除了主要角色,群众演员的声音也需要后期重配。如街边吆喝的小贩、看热闹的围观群众、客栈或餐馆里的其他客人等均将交由配音演员完成配音,所以说影视剧后期配音是后期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港台艺人难过语言关,演员未必能配好音
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东华帝君的配音演员张杰接受采访时透露,配音流行的最开始是因为香港回归,很多香港演员来到大陆发展,“片子里不能一会儿有人说粤语,一会儿有人说普通话,所以得有人来给他们配音,后来发现配音效果挺好的,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图右为知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 张杰
在配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配音都能演好戏,但演员未必能配好音。” 专业的配音演员对声音情绪的把控更有经验,《倾世皇妃》中的配音演员孟宇曾表示:“有些演员戏很好,演的时候有那个气氛,但让他进棚去配音,却配不出。”
当制作方认为演员的声线与角色不符时,也需要后期配音来进行补救。琼瑶剧中的女主大多楚楚可怜,但几任“琼女郎”的声音都算不上柔美,所以最终也都由琼瑶御用配音陈惠卿声演。在谍战片《黎明决战》中刘诗诗是唯一使用配音的演员,估计也是因为她本身柔美的声音与角色气场不相符,出于效果考虑,进而采用配音。
陈惠卿所配角色
(3)影视剧快消文化兴盛,后期配音成本小
同期录音、演员配音、配音演员配音的成本与制作周期都不一样,所以一般剧组会在筹备之初便确定是否进行后期配音。再加上演员档期难协调,出于成本与制作周期需尽量压缩等因素考虑,除非演员自己要求原声演绎,现在剧组的通行做法是默认后期由配音演员来配音。
配音演员的效率高、周期短,张杰告诉记者,“一天配男一号的戏可以配10集,58集的东华帝君一天就配完了,温实初也是一天就配完了。”
目前新生代艺人确实也存在台词功底不过关等诸多问题,某配音演员透露:“大家都希望小鲜肉自己的声音出演,但没办法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说让他们原声出演就能出演的。一般片方和电视台为了收视率还是希望粉丝多的明星出演,但现在,一些艺人粉丝量多,但自己的台词功底不太能达到标准,所以公司为了整体效果,还是希望后期由配音演员来配。”
怪现象之二:
配音“违和”频遭吐槽,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1)“声台形表”契合度不高,后期改词口型难对
不同于80年代的译制片,现在的影视剧配音追求贴近生活,贴近角色,贴近演员本身声线,“和演员表演高度契合的配音才是好配音。”张杰表示,“80年代译制片特别火,但现在再把译制片拿进来,就好比把《佐罗》拿到现在,他们肯定会找和阿兰德龙很像的人。”如果配音与主演原声相差甚远的话,很容易让粉丝产生间离感,违和感太强。
图右为配音表演艺术家、佐罗配音 童自荣
现场录制演员错词或是后期审查等都可能会需要后期配音改词,这个时候口型必然就对不上了。“有时候配音看起来口型对不上,很有可能是因为后期改词的原因,就像国产电视剧不能说“妈的”,只能说“娘的”,这种事情太多了。”
在《麻雀》中为李易峰配音的彭尧曾在采访中表示:“有时候会有一些病句、逻辑不通,或者拍戏收音的时候有杂音,听不清楚,都会存在改词的情况。有些剧甚至还会大改,比如我就遇到过某部剧配音的时候台词改了百分之四五十,整体剧情都改了,但这是极少数现象。”
(2)配音演员很被动,效果制片方说了算
配音“违和”现象的锅,不能全由配音演员来背,在配音的过程中,效果如何有时并不是配音演员所能决定的。
某配音演员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们是很被动的,完全要按照导演、制片方的意思来配。甚至于有些制片方还会派人来远程操控配音,派来的人根本不懂戏,全凭想象、喜好来指挥。但只有出钱的人说话才有用。哪怕导演在,都没最大话语权。”
怪现象之三:流水的IP、铁打的配音,
影视剧为何频频“撞声”?
近年来版权剧、网剧井喷式繁荣发展,资本与创作者在追逐“头部资源”的同时自然也希望能有好的配音为作品添光增彩。
据了解,目前两岸三地的配音工作者加起来仅有500人左右,且多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在供需无法平衡的情况下,出现几位知名配音演员被剧组或片方追捧的现象并不奇怪。
“头部资源”紧俏,配音行业“断层”问题突出
声音对于影视作品的质感表达至关重要,前期拍摄会因现场嘈杂无法录制清晰同期声或远景无法照顾到声音等问题,需要功力深厚的配音演员进行后期完善。并且熟练的配音演员在导演讲过一遍戏,试配两遍后就能基本把握角色,但这对于新手就没那么容易了。
曾参与《仙剑三》《花千骨》等剧配音的夏磊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个行当是一个很公平的行当,你在话筒前如果能力好,导演认可,客户认可,那你接的活自然就多,导演也更愿意采用业务好的配音演员。”
图右为知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 夏磊
虽然配音界竞争并不激烈,但想成为“头部资源”,走入第一梯队也并非易事。季冠霖坦言:“正式入行前,在家对着电视练,如果没有2000~4000集的训练量,都不敢说自己会配音。”张杰也表示:“我06年入行,明白配音是怎么回事已经是10年了,前面其实一直是在打基础。”
配音行业的“断层”问题也引起了第一梯队配音演员的注意。“我们先是感受到了危机。”夏磊举例说:“我们有一个配音演员叫沈达威,从他16岁当上海最年轻的配音演员,到他快30岁,还是上海最年轻的配音演员,当时我们就说完蛋了,没有新的声音了,然后觉得我们必须要做点事情。”
随着国内配音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知名配音演员聚集在一起成立相关工作室,如音熊联萌、光合积木、729声工场等工作室,并以专业化、公司化的方式进行运营,参考日本声优的培养模式,为配音演员添加更多属性,进行偶像声优化探索,向“全能艺人”进行发展。
曾参与《倚天屠龙记》《仙剑三》等剧配音的冯骏骅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想将纯纯的幕后配音演员推到大众的视野里,基于配音演员身份进行深度推广和横向开发,把我们二三十年的功力传授给他们。希望在我们配不了男女主角的时候,新的人能成长起来。”
图右为知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 冯骏骅
对于影视剧来说,“声台形表”合一才是发展正道,台词功底也是演员表演的一部分。虽然配音演员对于作品有补救与添光增彩的作用,但是配音演员不应该成为每部剧的角色标配,不然将造成倒逼演员不用功的恶性循环现象。
而对于配音市场来说,互联网为与声音有关的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正如知名配音演员姜广涛在采访中说的那样,“配音市场正在觉醒,虽然现在仍处在暗流涌动的阶段,但不久的将来必会迎来一次爆发。”
【来源:看电视;作者:程潇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