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原文有删减)
作者:詹腾宇
“声优”一词源自日语,和国内的“配音员”基本同义。在ACG文化盛行的当下,核心二次元爱好者更喜欢用“声优”一词,字面上更突出“用声音演出的演员”,淡化了“配”字带来的附属感。动漫和游戏的角色都是虚构的,因此这两种配音更加强调想象力,配音员更容易“装进”角色里。
B站有个“中国配音演员都是怪物”Solo专辑——风格相对统一的,如配遍宫廷剧大女主的季冠霖,配遍翩翩少年的姜广涛,配遍国漫青年男女重要角色的皇贞季、山新夫妇;反差大的,有大叔、青年男子和各种精分角色都配出花儿的吴磊和宝木中阳等人。
他们都是如今国内最优秀的配音演员,声音的代入感、美感并不逊于日本声优。一个声优、一张嘴、一把声音,是构成观众观影沉浸式体验的关键。宝木中阳说配音演员的使命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相信他的存在”,无论三次元还是二次元,无论旧时代还是新纪元,都是如此。
季冠霖——几乎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玛丽苏女主的御用配音。在“甄嬛”一角的配音以后确实让更多人关注到配音行业。图/新京报
声优被称为“怪物”,和某个演员被赞“神级演技”的道理相近,是对其基本功和表演技术的由衷赞赏。对配音员而言,演员在台前用形体表演,他们在幕后用声音表演,本质是一致的:“演”活每个角色,几句话就带观众看到一个人物、进入一些场景、触碰某种情绪,成为一部完美演出的重要拼图,甚至让观众忘掉配音这件事——这也是他们的终极追求。
但许多观众并不了解的是,真正的专业配音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一把好嗓子和一段独白那么简单。在孤独地居于幕后的配音演员之外,是一个行业的基本运转规则和从业者的技术与初心。
姜广涛,他的声音被称为“帅哥音”,许多影视剧中的小生都得过他的“声援”。图/Sohu
“好的配音员,其实就是一个好演员。”
1997年香港回归后,姜小亮穿梭于香港和北京,主要做合拍片的国语配音指导工作。
从一个人配音,到为一部戏的所有角色设计整体配音效果,“不让片子减分,用声音为角色和片子锦上添花”是姜小亮从业三十余年的克制而充分的自我要求,是他在一线配音和幕后指导的准则,也是他对“声优是怪物”这句话无感的缘由。姜小亮不太认同这类强调个人化的高调表达,一个配音再强,也无法突破其表现力和功能的局限。他强调配音是团队工作,是件“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儿。
尔冬升与姜小亮。姜晓亮是八九十年代港片全盛时期配音界的好手,曾为周润发、成龙、周星驰、李连杰等男艺人进行国语配音。图/sina
配音也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很多大牌明星都会自己回来配,很多演员在配音上的造诣都很深。”姜小亮特别提及他在《女人不坏》《听风者》《窃听风云3》里合作过的周迅。“周迅的配音非常有天赋,一般演员能够真实还原现场拍摄的状态已经很不错了,而周迅不但能还原前期的感觉,甚至能在这个基础上有超越。”
《阿郎的故事》中周润发的角色是由姜小亮配音完成的。
蔡澜说过:“我尊敬配音这个行业,但反对整个配音制度。”他认为配音本是演技的一部分,现场录音的真实感是后期配音无法取代的。但姜小亮认为,现场收音的干扰因素太多,对录音师考验很大;通常情况下,后期配音的制作很有必要。
李小龙与他的御用国语配音张佩山。图/sina
早些年录音技术落后,不能单独收音,很多演员无法配合档期,“以前曾志伟不仅国语,连粤语都没亲自配过,成龙也是,但周润发和张国荣都是自己配粤语”。姜小亮至今记得当年配《阿郎的故事》的情景:“以前有个新艺录音室,分A配和B配两个录音棚,经常国语和粤语同时开工。配《阿郎的故事》我在A配配周润发,周润发在隔壁B配配自己。我会过去听听周润发自己怎么配的,有时候他也会过来问问这句话你们国语怎么说。”
进入新世纪,电影进入数字时代,配音技术也随之改变,以前大家围着一个麦克风配音的享受已不复存在,现在演员全部是单收,每个人都是配完就走……最后的对手戏配音都是凑起来的。”
每天快速适应不同节奏的表演,然后用声音重新演一次,难度可想而知。与姜小亮有过多次合作的李翰祥导演也是配音演员出身,他曾说过一句话——“好的配音员,其实就是好演员。”
以前的香港电影,“茶水”都能上字幕,“武师”也有名字,但配音就至多列一个“领班”。近年随着粤语配音名家丁羽荣获香港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港片配音开始受人瞩目。图/网易
“配音总是被动的”,考验的是声音之外的功夫。
胶片时代拍电影,无论表演还是配音都不允许轻易NG,毁掉的是一盘声带和在场所有配音演员的心血。当年的配音演员都必须有分小段一配到底不出错的能力。“一万尺的电影,一到十本,每本分成数小段大家一起练熟了才正式开始。”
香港有些配音员背剧本用的是“爬楼梯”法,念熟之后开配,快速低头抬头,看一句配一句,考的是反应和速记能力。姜小亮用的是另一种方法——通篇快速硬背。“那时候年轻嘛,记得也快。在胶片和声带的时代,就得有这种看画面抓嘴型还不出错的能力,像运动员的肌肉记忆一样。现在数码时代轻松多了,一句一句地重复录就行。”
《家有喜事》(1992)。
出生于北京的姜小亮有一口清亮醇厚的北京腔,但他认为配音漂亮音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就像能播音不一定能配音一样,光是声音好听没有用”。他表示,配音最考功夫的地方在于二次创作,“配音总是被动的”。节奏、情绪、口型都要对准,稍微有点瑕疵,观众都会轻易分辨出来并产生违和感,影响作品的表达。
当下的专职配音演员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姜小亮对此也觉得无奈,“电影本该是视听享受,现在都比较注重感官刺激,只注重视觉,比如特效,演员的表演、配音略显次要了”。
“身边很多配音演员也去配动画、配游戏,我理解,但我不会去尝试。另外,广告就是广告,播音就是播音,不能笼统地说成配音,这和我们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姜小亮看来,很多网络配音、主播和视频制作者只能将配音当成爱好。
配音员郑炼,从事配音工作30余年,、、、、。图/网易
北京配音圈人数繁多,多为自由职业,姜小亮接触过许多渴望进圈的业余配音人员,但除了通过电视剧配音慢慢成长的有限的接棒人,其他的都达不到电影配音的要求。“电视剧需要的配音演员量比较大,基本上只要记得快、文字感觉好就可以,但电影要求更高,要有丰沛的情感和足够的生活经验。”
“我们以前配音都是看大银幕,领班都懂得给拷贝分片,现在年轻一辈都没看过大银幕配音,只能看电脑,看时间码走到几分几秒说话就行了,完全不懂得怎么看画面抓嘴型。”姜小亮感叹道。技术进步,创作的热情和能力反而有所倒退,可能进入新的套路限制,这对配音演员而言是新的挑战之一。
互联网时代提供了低门槛、高容错、多样可能的世界,给了非科班配音者更多展示机会。它可能是更多、更广泛的好作品和角色的重要环节。而整个配音行业的规范化,才是留下传统人才、培育新兴人才的契机。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912朗读群”,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可以获得专业老师给予的专业指导,与声音爱好者共同进步。在这里,我们一起朗读,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用朗读与自己交流,用声音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