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变成要保护的对象,甚至于濒临失传,实出老周的意料。当年老周小时候因父母在部队工作,经常接触北方人,因此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邻居隔壁颇为惊奇,经常叫我“表演开国语”。当时上海话就是弄堂里的普通话,年轻人很多插队去了,弄堂里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彼此交流虽用上海话,口音却是天南海北。碰到苏州好婆、本地嫂嫂倒还好,偶有两个老宁波、老广东,那就鸡同鸭讲了。北方话只有在广播里才能听到,生活中讲普通话,除非是一本正经的老干部。推广普通话本是件好事,但凡事做过头就会过犹不及。闹得现在80后的上海人还能说说上海话,已经“七撬八裂”了,到90后,一开口只能“谢谢伊拉一家门”。上海话式微,有识之士呼吁保护方言,但保护方言同样不能矫枉过正,有朋友执着于“沪语正字”,把《康熙字典》里的字一个个拿出来,作为学术研究当然不错,推广普及我看就算了。普通话人人听得懂,能大行其道自有其理由。上海“海纳百川”,马路上什么地方人都有,大家都有自己的方言,倘使人人坚持用方言交流,我看也方便不到哪里去。今天扯了几句关于方言的闲话,忽然想起来,民国时代的上海风云际会,各方大神云集于此,不知他们彼此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找了几段孙中山、、、,心下不免心疼座中听众几秒。那个口音,像极了当年弄堂里的老广东、小宁波和本地人嫂嫂,他们夫妻之间是怎么讲话的呢?
1924年孙中山的演讲,这是国语版本,还有个粤语版本,就不贴了
soong,关系好的朋友称她Suzie)的发言,一口石骨铁硬浦东本地闲话。不晓得他们夫妻俩在家里用什么语言交流呢?要么用英语?
,这段演讲很有名:,她说的是上海口音的国语
最近我还写了
弹词作家女球迷
“鸡汤”之外的无锡老太杨绛
姚慕双的老师何双呆轶事
那些再也听不到的段子|纪念滑稽泰斗姚慕双诞辰一百周年
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复兴中路停云里惨案幸存者的聚会
世间已无吴君玉
重游江浦路104弄老洋房
年少不听杨振雄,再听已不复少年
图说一百年前的上海
五爱中学美术老师陶冷月的风雨之楼和光影世界
弹词皇帝看大门
周柏春说书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