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上流UpFlow(ID:heyupflow )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我刚学了两句北京话:
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
大猴儿卵(大家好我是鹿晗)
图儿馆(图书馆)
自营车儿(自行车)
大儿(大栅栏)
……
此处敲黑板:北京话等级考试
最重要的考点就是儿化音
学好儿化音
各位戏精可随时变身纯种北京人
来自南方的朋友们也不要害怕
您要有假装北京人的远大理想
和想把「儿」加哪儿就加哪儿的任性
▼
/ 没儿化音就没北京话 /
儿化音是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
而发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北方地区
比如天津、开封和东北地区等
其中,常用语儿化音最多的为北京
北京话儿化音是近代汉语阶段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现代北方话儿化现象里最具典型性
北京话实在是太爱带儿化音了
几乎没有老北京人说话不卷舌的
贾彩珠的《北京儿化词典》
收录了近7000条儿化词语
即使扣除一半不太常用的
也有三四千条之多
有研究统计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话的35万语料
其中一共出现了810个儿化词
90个被试者一共使用儿化词10989次
大约每31.85个字中就会出现一次
平均每人使用122.10次
最多的达到258次
由此可见
北京话儿化词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儿化音是当时北京人日常生活中
一种非常活跃的语言现象
有了儿化音,语言表达更加鲜活生动
让人倍感亲切
20世纪50年代
相声大师侯宝林谈及北京话时提到儿化音并举例说:
老北京人夸小女孩儿长得好看时
都说「你看这个小孩儿长得跟花儿似的」
如果没有了儿化音
就显得特别僵硬
儿化是北京话最突出的方言特征
反映了北京人的社会心理和语言民俗
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是老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儿化音从哪儿来 /
儿化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辽金(南宋说)、元代说、明代说和清初说
其中,明代说最为流行
李思敬先生在其著作《古汉语研究》中
通过比较现代和元明时期诗歌押韵的异同
考察元明诗歌中的韵脚和对音
以《中原音韵》中的韵母为参照音
得出「儿」系列字音产生于明初的结论
元代杂剧中也出现了一些儿化音
对此,李先生认为
「违反了语音现象普遍性的原则」
并认为是「明人修改的」
/ 请翻译图中对话 /
关于儿化音的研究非常多
数十年来学术界也争论不休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明代中后期
儿化音已经十分成熟
比如《》中已经有大量带有儿化音的北京话
第59回:宁可我同你一答儿里死了罢。
第61回:正打着他初请了郑爱月儿那一节事来。
儿化音发生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
既有汉语的来源——「里」「日」「儿」「了」
又有外来的影响——北京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
比如对音(音译外来词)中的「儿」系列字
虽然儿化音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
但南方地区也有儿化音,比如重庆话
重庆话汲取了浓郁的川味
又富有自己的特色
如:坡坡儿、点点儿、杯杯儿、火锅儿、崽儿、抄手儿……
吴语、闽南语、赣语、粤语、客家话
等方言则基本没有儿化现象
不少[r]音来源于中古汉语中的[n]
以上方言保留着
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语言的语音和词汇
基本没有[r]音
属平舌音语言,没有卷舌音
不存在卷舌动作
是的,此处「胡建人」又躺枪了
一个「胡建」同学勤于练习北京话
立志成为国家二级儿化音运动员
然而,从她口里说出的「玩意儿」
永远都是「玩意鹅」
▼
/ 「儿」应该加在哪儿 /
虽然有的南方人极具语言天分
但是问题来了
「儿」应该加在哪里?
南方人说
周杰伦在《我的地盘》里教了一课
想加哪儿就加哪儿
(嗯,就是这么傲娇!)
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的儿
把音乐收割儿,用听觉找快乐儿
开始在雕刻儿,我个人的特色儿
未来难预测儿,坚持当下的选择儿
可能这样最保险吧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好像并没有规律
比如「条」,在「面条儿」里就成
「油条」中就不带
所以,究竟把「儿」放在哪里呢?
北京话的儿化音至少有五种来源
前三种成因为音的讹变
后两种分别是表示
小的意思和口语说话语速过快形成的
1. 里——儿:这儿、那儿;
2. 日——儿:今儿、明儿;
3. 了——儿:要儿我的命;
4. 表示“小”的意思:花瓣儿、钢镚儿;
5. 说话语速过快:不儿道(不知道)、我告儿你(我告诉你)。
还有一个明显的关联字是「子」
很多名词儿化音可以与「子」相互替代
比如「头儿」和「头子」
「罐儿」和「罐子」
「勺儿」和「勺子」等等
有没有晕?
而且带不带儿化音,意思差别挺大
说一个人「火」了
是说他发达了或者兴旺了
而说一个人「火儿」了,则是说他生气了
「白面」是指面粉,而「白面儿」是毒品
「扎针」是注射的意思
而「扎针儿」是指搞黑状、使坏
儿化词中的「儿」作为词缀
还肩负着「变性」的任务
同是「讲究」
加了「儿」,就变成了名词
讲究:他穿衣服太不讲究了。(形容词)
讲究儿:指规矩、礼法、习俗等。
例:随便吃顿饭,还有这些个讲究儿哪!(名词)
北京话里的一些特殊量词
也是靠加「儿」由动词变的
如挑儿、出儿、抬儿、卷儿……
▼
/ 情绪丰富的儿化音 /
活泼俏皮的儿化音可不仅仅是一个音变现象
它还是一个情绪丰富的宝宝
小命儿、小剪子儿、小院子儿
发小儿、心肝儿、大妞儿、宝贝儿……
这是儿化音表示细小和喜爱等正面语义色彩
除此以外,亲昵的朋友之间
互相叫名字也可以儿化,比如小静儿
儿化音偶尔也会发脾气
贬义词儿化以后
仿佛加了一把轻蔑和厌恶的语气调料
比如:小偷儿、混球儿、败家子儿
乡巴佬儿、傻帽儿……
北京地名中
「大红门儿」等又矮又低的城门
其儿化也来源于轻蔑的色彩
晦气的事儿也可以儿化
比如「死」,就可以说:
玩儿完了、蹬腿儿了、翻白眼儿了、背过气儿了……
当然,儿化音在通常情况下
还是给人一种俏皮的印象
旧时的「北平音系小辙儿(儿化)」
被称作「民众文艺近代语言中间缺少不了的音」
老北京儿歌中的儿化音
一致的风格是「俏」,即幽默诙谐
/ 以上儿化音使用方法大误 /
北京话里俏皮话很多
有时本来不该儿化
为了押韵也可以加上
小贩叫卖的时候也可以加儿化:
小玩意儿,独一份儿,小孩儿买来多有趣儿!
不给买,撅着嘴儿,撒泼打滚儿不乐意儿
一对儿一对儿掉眼泪儿!
另外,称呼熟悉的、亲切的人经常儿化
对生疏或者敬重的人就不儿化
例如五六十年代
北京人管相声演员侯宝林叫「侯宝林儿」
八九十年代时
大家称他的儿子为「侯跃文儿」
▼
/ 测试 /
要真说能力,就他那点儿底儿纯属味儿事儿,
就是个雏儿,连个混儿混儿都算不上。
就会在头儿头儿跟前儿给人扎针儿,
一天到晚劲儿劲儿的,整个儿一没里儿没面儿。
他明儿要再事儿事儿的跟我这儿找碴儿,
我非好儿好儿跟他玩儿玩儿。
你就等着瞧好儿吧!
姆家做的胸是炒鸡蛋套吃!
虽然胸是爆吃,
但鸡蛋沾上胸是的汤儿,套吃!
卒
▼
2017年度互联网热词吐槽 丨 网络金句的谜之出处
民国四大美男谁是水货丨《国家宝藏》爆笑梗
恶搞中华10大皇帝杂志大片 丨 老年必备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