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进击的Quanergy:量产固态激光雷达,重仓软件,我们要把中国做成最大的市场
2022-06-11 19:38:00
2016年特斯拉AutoPilot由于视觉识别缺陷引发多起车主意外伤亡事故,这让行业车企和技术公司迅速认知到激光雷达的重要性。而同年1月份,Quanergy在CES上发布S3固态激光雷达,通过相控阵技术和芯片化的方式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敢于承诺将原本高价的激光雷达降低到250美元,其价格还将随着量产规模继续下降。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们对激光雷达充满了复杂的期待,一方面是生产工艺复杂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昂贵而又稀缺,主流的激光雷达厂商纷纷投入研发和准备量产固态激光雷达,但固态激光雷达到底迟迟未来,所有人在此刻都被吊足了胃口。2017年3月,独家探访了Quanergy位于Sunnyvale的总部。Quanergy CEO Louay Eldada告诉我们,S3固态激光雷达的生产眼下已经蓄势待发,非车规级产品将在今年9月份下线,而明年车规级的S3也将交付到客户手中。除了准备固态激光雷达量产之外,在当下激光雷达软件与算法匮乏的情况下,Quanergy同时也在加大投入研发软件整体解决方案(full stack solution),Louay Eldada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固态激光雷达的性能并且加速汽车厂商的自动驾驶开发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在Quanergy积极准备量产并且着手全球拓展业务的版图中,Louay Eldada认为来自中国的部分OEM厂商激进并且开放,通过采用Quanergy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和可能的收购计划,这些厂商正在尝试快速追赶美国本土和德系车厂。Quanergy 三代激光雷达产品Quanergy CEO兼联合创始人 Louay Eldada博士下面是与Louay Eldada博士的对话全文,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一、S3固态激光雷达量产进度:Eldada博士你好,首先能聊一下大家都非常关心的S3固态激光雷达的生产进度吗?Louay:目前我们在S3上有2条不同的产线:一条是针对车规级的应用,一条是针对非车规级的应用(地图、工业应用等等)。两条生产线的建设工作都已经接近完成了,我们在进行生产线最后的验收工作。到今年9月,非车规级的产品就会批量生产下线了。由于车规认证需要一年的时候,所以另一条产线大约到明年9月份会有产品量产下线。:针对车规认证,你能分享一下其中有哪些难点吗?Louay:其实主要是在时间上。样品需要经过大量的环境、温度、振动等测试,整个测试周期是比较长,需要验证产品在比较大的温差范围内以及振动环境下都表现稳定。二、Quanergy的软件策略:重兵投入,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去年你们从Raytheon BBN Technologies收购了OTUS People Tracker,在激光雷达的软件方面,你们的策略是怎么样的?Louay:我们在软件和硬件两端都非常重视,并且确保两边的能力都要很强。现在我们拥有各个层次的软件方案:传感、感知,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分类,我们也做路径规划,到最后为导航环节输出控制信号。在感知和路径规划之间,我们也会去完善定位。:听起来把软件端大部分的工作都覆盖了?Louay:我们确实在投入研发做软件端各个层次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把这些方案卖给所有的客户。一些客户可能只向我们采购硬件,但也有一些客户希望我们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有一些客户介于两者之间。市面上30来家OEM,各自的研发储备是不一样的。比如像戴姆勒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研发了25年,他们可能希望我们来提供感知和物体识别之后的输出结果,剩下的大部分比如定位、路径规划、导航的开发则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做。另一些OEM,包括一部分中国的车厂,他们希望我们来提供全套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我们在软件上做了这么多工作,需要相当大的研发投入。Louay:眼下,实际上我们软件端的研发人员比硬件还要多。我们现在大概有100个研发工程师,35人分布在硬件一端,大约65个人在主攻软件。:对于激光雷达公司来说,常见的做法是聚焦硬件这块,普遍上对软件上的投入都不是很大。你们的做法有什么特别之处?Louay:因为我们觉得提供软件服务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每个客户来说,情况很不一样。对一些客户来说,他们就是采购硬件;对另一些客户来说,我需要把硬件端的能力开放输出给他们。不管怎样,本身为了验证我们的硬件能够支持全套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我们就需要去开发这些软件。:传统意义上,激光雷达公司更擅长硬件。你们怎么解决软件、算法人才招募的问题?Louay:我想Quanergy在其中的差异是,我们的做法更创新,更激进一些,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吸引人才。当你看我们的硬件的时候,相控阵激光雷达它所有的能力其实是软件控制的,激光束的产生、扫描都是通过软件完成的,我们通过算法调节视野内不同区域的点云密度。是软件释放了固态激光雷达的能力,所以软件端其实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工作有待完成。:我们跟OEM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合作,那么我们跟产业链中其他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在做完整的软件解决方案,那么是否与一些创业公司/软件公司存在竞争?Louay:目前我们是直接跟OEM展开合作,我们向他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眼下的重点。如果其中存在与软件开发者的竞争,我们还是得聚焦在OEM身上。:关于打造完成的软件解决方案,我们现在的进度是怎样的?Louay:现在我们从底层到顶层的软件开发已经逐渐完善成熟。比如在感知部分,我们的目标检测、目标分类、目标跟踪,我们的LiDAR在路径规划部分的开发也已经完成,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会提供更多能力给OEM,最终去决策计算汽车的行驶路径,去驱动控制。我们的边界是我们不会自己去控制一辆车,我们通过Tier 1实施在这之后的工作。Tier 1在车辆控制和可靠性方面的经验远远多过我们。:你们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去深度介入软件方面的工作的?Louay:当公司5年前还在我自己家的车库里开始运作时,我就告诉那些来访的人:我们在做一个既有软件又有硬件的完整系统平台,来支撑不同产业的自动化——不只限于汽车,包括机器人、包括地图行业。因为我们的LiDAR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我们的设计方案并不是旋转的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相控阵激光雷达的发射、接收是非常复杂、独特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为它开发软件,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芯片的能力。比如像今天,当测试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我们会调节视野中激光的密度,你不需要向天上发射很高密度的激光束,但我们会把路标、汽车等主要的目标做到非常高的分辨率。我们会把大部分点云,30万的点云集中到视野的中央,这样在100 - 150米的范围内,我们能非常清晰地辨识出车辆的行驶路径和行人的动作。:我们会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吗?Louay:我们有自己的测试车辆,现在就有3台停在车库里,但并不是自动驾驶的。我们的工程师会开着这些车辆,用雷达和我们自己的软件,在各处测试数据。我们的测试主要集中让算法能够生成用于控制车辆的正确的信号,但像之前说到的,我们并不将这些信号直接接入到汽车的控制系统,Tier 1会去落实这些事情。车库中停放的两辆奔驰赠予Quanergy的测试车,每辆车上搭载了价值至少50万美金的传感器三、OEM合作进展与激进的中国OEM:目前我们跟OEM合作的情况是怎样的,刚刚我们讲到市面上大约有30家OEM。Louay:我们跟这30家OEM中的大多数都有合作,更准确地说是28家。我们在每个生产汽车的国家都有合作,美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韩国。:此前我们看到Quanergy已经在中国开始招募工程师,你们在中国的计划是怎样的?Louay:目前我们亚太区业务拓展的负责人在上海,他已经开始为我们在招募非常有经验的工程师。在上海,我们刚刚搬到了一个更大的办公场地,新办公地点在浦东。我们目前在引入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的工程师们,包括应用工程师,他们能够让客户尽快更容易地使用我们的解决方案。下一个阶段,我们会在国内布局研发工作,我们目前的计划是在今年年中启动这部分工作。我们希望快速地在本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我们希望在中国,面向中国的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定制化的服务,不仅在中国销售,我们的支持和研发也会尽量本地化。:您怎么定义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因为相比来说,中国的OEM在自动驾驶这块的进展是否比美国和德国的厂商要保守一些?Louay:首先,目前中国每年制造的汽车比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的都多。尽管它们目前不是自动驾驶汽车,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中国OEM厂商有更强的意愿来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他们可能不像戴姆勒一样拥有很长的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历史,但他们有在这方面收购和投资的意愿,一部分的中国OEM已经在购买我们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他们通过类似的方式来争取时间,他们也许不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厂商,但依然有机会去争取车厂中前5的席位。在我们合作的厂商中,有3家厂商的时间表是最为激进的,其中1家就来自中国。目前在我们所有合作的28家OEM中,一共有5家OEM在购买我们的整体解决方案,有2家是中国OEM。:你如何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几类车企,美国车企、德国车企、中国车企?Louay:德系OEM有最长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历史,上面说到戴姆勒已经开发25年了,但他们的量产计划非常保守,他们的开发周期和测试周期都很长,对于在车辆上引入新技术、新功能是相对保守的。而中国的OEM跟德系OEM就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他们在试图填补研发差距这一块愿意投入资源,并且希望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们愿意通过收购来获得这样的能力,而不是坚持自己来开发积累。在这方面,他们的思维相对开放,目标清晰。至于美国的OEM,情况就比较不同。Tesla非常激进,GM、Ford在内部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布局研发。从我们看到的情况来讲,我个人认为福特的进展是最好的,福特既有激进的规划,同时又有良好的基础背景。GM手上有很多资源,我们期待看到他怎样去配置这些资源,克莱斯勒可能动作会慢一些。准确地说,现有购买我们整体解决方案的2家中国厂商中,有1家的时间表现在看来是比较激进的。:关于你们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和投入,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一部分中国厂商的时间表是比较激进的;其次,中国厂商更有意购买软硬件整体的解决方案;第三,中国是很大的汽车市场。这是我们将中国定义为最大市场的原因。Louay:你的理解是正确的。:除了S3量产之外,我们今年还有什么样的计划?Louay:我们S3的生产线即将完工了,如前面说到已经在验收中。在车规级的产品上,我们今年会从产线上向客户提供一部分样品,到明年就会大规模量产。我们有明确的数量目标规划,但现在还不能透露。今天我们在全球有130名员工,我们希望到今年底增加到200人。眼下130名员工,大约100人在硅谷,但今年大部分的人员增长会是全球各地的办公室。目前,我们最大的办公室在硅谷,其次是加拿大的渥太华,此外我们还有7个较小的办公室,包括底特律、华盛顿、上海、伦敦、慕尼黑、迪拜和东京。但到今年底,你们会看到上海成为第二大的分部。:你们会在中国布局生产吗?Louay:我们在扩大对中国的投入,也确实在为更多的生产基地选址,在中国也有我们考虑中的选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