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
你还能在街头巷尾听到苏州话吗?
你是苏州人,讲苏州话吗?
你不是苏州人,想学苏州话吗?
最近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6-20岁本土出生的人群中,
方言使用率,苏州竟在全国垫底!
↓↓↓
通过上图我们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官话等北方官话区域、西南官话区域、粤语区域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6-20岁的青少年比例都相当高,比如重庆有97.5%的青少年都能使用地方方言。
而在垫底的吴语区域中,我们苏州话则是垫底中的垫底,仅有2.2%的6-20岁青少年能够熟练使用苏州方言。
这2.2%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每100个苏州市青少年,仅有2人可以熟练使用苏州话!
﹁
不
会
讲
﹂
从2016年3月1日起,“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规定。
于是,现在的苏州,10岁以下的小孩几乎没有说苏州话的。
那些小孩子,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着普通话,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也说普通话,而他们父母自己交流,或者和爷爷奶奶说话,却用苏州话了。
对此,家长坦诚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当大家都在礼貌地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孩子突然飙出一句方言,引得大家荒唐大笑,这是多么肃杀的事。
虽然笑者无意,遇到这种场合,爸妈们多少会感到尴尬吧。
更多的家长是担心:这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语言发展?如果孩子上学了还不会说普通话怎么办?遭人笑话、被人歧视会不会伤害他幼小的心灵?
所以,中心思想是:
用普通话交流是“礼貌”,
用苏州话就会引来嘲笑?
﹁
不
敢
讲
﹂
头条君作为一个95后的苏州本地人表示,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举行“三语”比赛,其中就包含“苏州话”。
标不标准是一回事,但我身边的同龄人也基本没有不会说苏州话的。
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和本地人说苏州话,但一遇到外地人怎么办?那就只能说普通话!
于是问题来了!
如今的苏州,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人口比例基本已经五五开了,那么我如何在大街上识别出迎面而来的这个人是苏州人呢还是外地人呢?
当人口中大部分必须使用普通话才能交流的时候,普通话必然是主流。
﹁
不
想
讲
﹂
大学期间,我们班内哄闹着用苏州话说话,但是不少同学害羞着,扭捏着不肯说,理由是:“太难听了。”
难听吗?不是。
那些讲苏州话觉得丢人的人、那些说听苏州话会感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的人,
却在听到广东话或闽南语时会两眼放光。因为我们要追求时尚,新潮,一切“土”的事物都要消灭在摇篮里。
然而他们浑然不知,会说这些方言的人不会为此感到害羞、自卑,反而有种以我为尊的膨胀。
普通话本是一个工具而已,
但是我们却把它当做评判高低的标准。
﹁
苏
州
闲
话
﹂
为什么在异乡旅行时,我们偶遇同行说苏州话的人,会觉得倍感亲切?那是因为苏州话是我们的母语,它温婉、亲切且代表了整个苏州的气质。
透过苏州话,我们能看到风俗。
瘌痢头儿子自家个好/欢喜
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大家会不会觉得父爱母爱很伟大啊!→瘌痢头的儿子,自己家里人也喜欢。
矮子里厢拔长子
在矮子里面挑个相对高一些的,充当高个,有点勉强的意思。
行灶里推出木柴来
行(hang)灶就是指没有灶台的简易灶,形似行军灶,这种灶最牛(并不算)的地方在于多少柴火都!能!烧!掉!在这样一种灶台里推出木柴来,那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羊妈妈扦跟斗——角别
羊头上长角,翻跟斗的话,羊角肯定要别住。苏州话就把“角别”谐音到了“各别”,形容某人、某事、某物,与常见的不一样。通常这是贬义的,但遇到家长说自己孩子“角别”时,往往又是带着自谦(夸)或护短的意思。
清明螺蛳顶只鹅
这句话每年都要讲好几遍!清明时的螺蛳又肥又嫩又鲜美,这完全是苏州人的生活常识啦!
冬瓜缠勒茄门里
光看字面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冬瓜放到茄子堆里~引申一下,就是说搞错了对象,或没搞清事情的来由。
肉骨头敲鼓,昏(荤)咚咚
这句话利用了“昏”和“荤”这两个同音字哦~昏咚咚的意思是指思维混乱,这句话常用来教训那些一下子没主意,昏头昏脑的行为。
太湖里萧(xiao)马桶,野豁豁
这句话十分霸气也十分具有地域特点的一句苏州老话!形容做事或说话喜欢夸大到没有边际的地步。
夹忙头里膀牵筋
夹忙头里是正忙的时候。“膀”就是腿。这句话就是说,正忙的时候遇到腿抽筋,形容忙的时候又遇到急事,越忙越乱,也可以指关键时刻掉链子。
即使我们不说苏州话,父辈、祖辈也一定会说苏州话。
苏州话是根,如果觉得说苏州话太丢人,就干脆连苏州话形成的普通话也不要说,索性 一直装聋作哑得了。
﹁
传
承
﹂
苏州话不仅是苏州文化代表性的一部分,
更是属于苏州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需要一代代传承,
不要让苏州话成为第一个消亡的吴地方言,
我是苏州人,我讲苏州话,
我不是苏州人,我爱听苏州话!
资料来源:名城苏州网
头条苏州原创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