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两广”——广东和广西,虽地处南海之滨,但远离中原,且气候炎热,瘴疬弥漫,历朝历代要贬谪、流放罪官,才会想到此处。在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两地的主要是少数民族。
粤语的“粤”通“越”字,本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后来代指越人、百越。这个百越,已经将两广地区都包括了进去。早期的百越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远古时期百越语的真正面貌难以再现,好在还有另一个“活体存证”——粤语。
比如,有时候,北方人听粤语,觉得怎么“颠三倒四”,把“公鸡”说成“鸡公”?这也是今日的壮语、苗语等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法现象。
把修饰性成分放于核心成分之后,即状语放在动词后,普通话说“你先吃吧”,广州话说成“你食先喇”。这个特点影响到了词汇构成,于是“公鸡”成了“鸡公”,“母鸡”成了“鸡乸”。
历史上,百越、楚人、中原汉人如水流,交汇于两广地区。日久天长,水过留痕,粤语就成“鸟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