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梅贻琦(1889——1962)
终于去看了《无问西东》。我承认,我是奔着西南联大这段被国人集体无意识赋魅的历史去的。
要讲好一所大学的百年故事,这本来就不怎么讨巧,卖点也极低。出乎意料,《无问西东》把简单的四个故事讲出了历史和人心交织的别致况味。70后导演李芳芳显示了她的精明——这个电影尽管家国情怀是卖点之一,但她也没有把家国情怀简单化处置,在这上边使尽浑身解数。李芳芳这个电影的成功,我认为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抓住了教育这个最容易撬动国人共鸣的痛点,并在四个历史断面上进行了精心的勾勒。西方叙事学认为,“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并不单由其形式决定,而是由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 页)。正是教育痛点这个“前见”的存在,加上在国人想象中不断人格化的某一历史剖面,使得《无问西东》这个小众的文艺片,一下子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电影中西南联大的故事是李芳芳最用力也是最用心的,而且获得的口碑也是最好的。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校长(片中人物)
看《无问西东》,我想到教育的“大”。
清华大学从设立那天起,就是和国家、民族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用的即是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设起来的。像清华这样的大学,在国运不昌、国难当头的时候,更是要体现精神上的引导作用。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战时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大,自不待言。若大学不与生民福祉、民族命运、人类幸福相联系,那就只能成为小摊贩生意,收收学费,聊以度日。“家国天下”这样的中国传统情怀,如果在大学教育中都不能体现,很难说我们的大学践行的是成功的教育。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校长的这句话屡屡被国人引用。“大师”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师之大,在于学问之大,也在于人格之大。每一个治学的人,其性格可能是有差异的,但大学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大师的学问受到尊敬,让大师成为崇高人格的引领者。《无问西东》里,敌机呼啸而过,教师依然在避难的坑洞边上课。我想,这本身就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教育。国人对于西南联大的追思,其中当然不乏某种理想化、完美化的想象与塑形,但我们更应该读懂这种“美化”背后的期待:希望我们的大学对社会多点精神价值的独立引领,而不要走向完全的世俗化,成为追名逐利的另一个江湖。
看《无问西东》,我也想到了教育的“小”。
教育是立人的事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这本来就不是可以速成的,而是小处入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大道理固然是要讲,但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才是最重要的。电影里,学理科的学生吴岭澜去向梅校长说自己的困惑,梅校长说的话就是“小”的,他并不讲大道理,而是要学生去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梅校长的“小”影响了吴岭澜的人生选择。而吴岭澜同样影响了冯光耀,让他在家国罹难、生民涂炭之时作出了投笔从戎的决定。“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历史真实中的梅贻琦校长还曾说过这句形象的话,大学精神如何代代相承?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相对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喻体,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再宏大的家国叙事都是由具体而微的人来完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从“修齐治平”的儒家逻辑来看教育,教育所做的乃应是最基础的事——修身。在《无问西东》里,尽管各个时代的大学教育无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甚至是缺陷,但我们看到了年轻学子的“真实”。吴岭澜听从了内心的真实,成为一名文学教授。冯光耀听从了内心的真实,最终为国捐躯。陈鹏听从了内心的真实,远赴大漠参与核实验。王敏佳听从了内心的真实,决定到远方陪伴自己的爱人。甚至李想,尽管他瞬间的私念与懦弱害惨了王敏佳,但他去支边的想法也是单纯而真实的,最终他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面对更多欲望诱惑的新一代学子张果果,他真实地把善坚持到底。让教育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根本,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把人格塑造好,责任、担当、家国等等,这些宏大的叙事都将无所依存。“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电影里梅校长这句台词,虽不惊艳,但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哪有学生不跑,老师先跑的道理?走吧,孩子!”
——吴岭澜(片中人物)
2017年9月3日,我去昆明,正好住在国立西南联大旧址附近的云南师大文华学院招待所。次日清晨去参访西南联大旧址,站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仿佛能闻到烽火连天的旧时光的气息,抚摸复原的茅草泥墙教室旁,仿佛有当年的朗朗书声破墙而出……其实根本不用听讲解员的介绍,置身其间,就能感受到激情澎湃、弦歌不辍的岁月。秋日清晨,天高云淡,站在空无人一人的台阶上,思绪万千,心潮起伏,难以自抑。回到房间里,我在手机上迅速地写下了如下这首五律《谒西南联大旧址》,向先贤致敬。
谒西南联大旧址
烽火漫平津,文军共远征。
茅庐充教坊,泥舍纵诗情。
雅士犹出鞘,弦歌未辍声。
秋阶空伫立,慷慨忆英灵。
2017.9.4 昆明
2018年1月21日,在贵阳,一家人去看《无问西东》。看到西南联大那些电影镜头,看到沈光耀驾机撞向日舰,听到这个帅气的年轻人用粤语留下遗言——“妈妈,对不起”。我明明知道,这不过是电影这个魔盒祭出的把戏,但我依然被深深打动,甚至淆然泪下。电影结束时,银幕上出现了那些大师的黑白影像。我注意到,电影院里的人们都没有走,大家留了下来,安静地看注视着银幕上那些名字——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林微因,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陈寅恪……直到剧终。
教育,是静水流深的事业。不管时空如何转换,不管享受欢悦,还是承受苦难,教育都得教人如何去遵从真实、谛听真心,正所谓“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沈光耀(片中人物)
点个赞?关个注?需用原创文章请关注留言或发邮件csh09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