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YE 成立于 2012 年,制造商用微型卫星,搭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得到高分辨雷达图像,不受天气及光照影响,能稳定地追踪拍摄对象的变化。
使用 SAR 生成的图像对于许多行业都有意义,例如,美国哈维飓风时期,SAR 图像曾被用来跟踪休斯敦的洪水状况,传统卫星图像在这种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SAR 并非新技术,只是过于昂贵通常用于科研或国家安防,ICEYE 是对此进行优化,使其能大规模商用。
落地场景上,ICEYE 最先着手于航海领域。创始人兼 CEO Rafal Modrzewski 表示,该公司可以自动提取船只位置信息,能跟踪分析船只移动轨迹,并确认其身份。ICEYE 还在研究算法想自动识别各种类型的冰,石油天然气行业也倾向于使用这一技术获取更高清的监控图像。
此外,ICEYE 与通信初创公司 BridgeSat 合作,利用其高速激光通信终端,为大量高分辨率图像的传输提供更大带宽。
ICEYE 官网提供的其卫星成像示例
今年一月,ICEYE 发射了其首个商用 SAR 卫星,重量为 70 公斤,由印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搭载,能将 SAR 图像传输到地球。今年还将分别与 SpaceX 和 Rocket Lab 合作,各发射一颗卫星。
目前,ICEYE 的客户包括欧洲航天局、空间数据分析公司 Ursa、冰船设计商 Aker Arctic 等。本轮融资将被用于发射更多卫星,同时加强其分析算法。
Modrzewski 认为,卫星硬件逐渐小型化,且 SpaceX 和 Rocket Lab 这样的火箭初创公司能够降低发射成本,进入太空的门槛正逐渐降低,给 ICEYE 这样的卫星公司提供更多市场空间。
卫星制造赛道上的竞争十分激烈,诸如前 NASA 科学家创立的 Planet Labs、腾讯投资过的 Satellogic 、UrtheCast 、OmniEarth、BlackSky Global 等等,与火箭制造共同构成了商业航天的上游。国内,国内,如「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团队也都在从事微小卫星的研发与制造。
36 氪年初曾撰文分析过我们眼中的商业航天全貌,也期待在这一市场上接触更多的中国初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