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由几时开始,我地都唔再讲粤语

由几时开始,我地都唔再讲粤语

2021-01-22 05:34:51

深圳自媒体Top10,最有料的公众号





最近,我惊讶地得知G先生的儿子,已经不会说粤语了。

G先生的儿子今年5岁,幼儿园大班。他出自土生土长的广州家庭,却对粤语非常陌生。

曾几何时,广州是一个方言城市。但是,现在说粤语逐渐在减少,尤其是00后、10后新一代。在G先生儿子的那个班,所有小朋友都用普通话交流,讲粤语的小朋友反而会被笑话。

广州人曾经对普通话很抵触。据说广州话的发音方式与普通话不太一样,说惯了广州话的人一般都讲不好普通话。那种南方口音,在切换成北方口音时,有很大难度。这就是为什么广州人(包括广东人)经常被列为春晚小品的嘲笑对象之一。


关于G先生,以前还有个段子。他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打篮球时扭伤了手,于是去了中山医一院挂号。帮他看病的是一个黑人医生(当时中山医科大学有很多留学生),后者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问G怎么受伤的。结果G很吃力地解释了半天。最后黑人医生一脸坏笑地说,“难道你不会说普通话?”

当然,G先生不是学霸,他上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大学,最后进入了一个事业单位。任劳任怨地做了十几年。后来结婚生子,太太是河北人。当然,在十几年里,普通话也有点进步。

问到G先生为什么不教孩子讲粤语时,他表示:“汉语中,学好普通话就行了,有那个精力,不如学多一门外语。”

按他的说法,在职场中,领导都是外地人,单位里大家都讲普通话,如果你跟大家沟通有障碍,你就先天不足。“连跟领导套近乎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G先生反对儿子讲粤语的根由。





2010年6月,在广州曾掀起过“保卫粤语”的运动。在江南西路一带,一群广州仔拉着横幅,高喊“撑广东话”“撑广府文化”,还给每个过路人发宣传册。

事情的缘起是,网上有一传言,。后来事件逐渐发酵,变成了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了”,接着出现了粤语沦陷论。这事引起了巨大的抵触,平时不怎么关注公共议题的广州人,一下子群情激愤。


,事件也得到了平息。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过去。广州人之所以变得如此敏感,是因为人人都感觉到了:岭南文化遭到了冲击。原来那种小河流水、花衣彩带的城市节奏,正在慢慢改变。

在2010年,广州人对于粤语依然十分珍视,在保卫粤语的同时,还带有冲天的豪气。但到了2017年,粤语似乎开始逐渐疲软,从G先生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当他以实用主义的角度观测粤语时,“与其学粤语,不如学多一门外语”——粤语的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粤语不再是母语了。

粤语不仅仅是一种方言,它还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在近代为粤语文化作贡献的,有广州、中山、东莞、深圳的本土文化人士,但影响力更大的,恐怕是港澳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的歌,周星驰、成龙、梁朝伟的电影,黄子华的“栋笃笑”,曾志伟、肥肥主持的综艺节目,令粤语文化火遍大陆。很多外地的年轻人,都会唱几首粤语歌,作为“时尚人士”的标配。香港电影与“栋笃笑”的梗,要精通粤语的人才能玩味。同时,作为沿海开放省份,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GDP、人均收入等数据一直名列第一,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优势,奠定了粤语不可动摇的地位。

但没落,就是从优势的丧失开始。





作为曾经是粤语文化旗手的香港,如今也只有追忆往昔荣光了。本地歌坛后继无人,综艺节目难以支撑,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洲电视台的电波,也消失在大气层。只有电影行业还在苦苦支撑,所剩的一点星光都被大陆文化产业庞大的身影所遮盖。在2016年中国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上,香港电影中只有周星驰的《美人鱼》在十名之内。这个成绩单,实在与昔日港片的繁荣时代相差甚远。


在去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一位知名电影人与一位内地媒体记者发生了矛盾。原因是,这位记者用普通话采访,这位电影人突然发火,并且说,不接受讲国语的人的采访。这个有失风度的举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港人深切的文化焦虑。

香港都难以顶住,那广东内地城市更是如此了。当“推广普通话”成为主流口号时,粤语的空间被进一步收窄。歌曲、电影、书籍、网络,清一色的普通话表达,粤语的味道已经越来越少。珠江台、南方台只剩下几个制作水平“麻麻地”的粤语节目,也没多少嚼头,收视率在不断下降。那些粤语的名嘴,包括粤语圈那些曾经名震一时的“讲波佬”、“讲古佬”,也在逐渐淡出公共视野。有些粤语名嘴甚至转到了普通话频道中,被迫“切换声道”。7年前在江南西地铁站口的中气十足的、誓死要保卫粤语的青年们,也开始慢慢进入“奔四”之年,已经向生活的压力屈服。我的一些中学同学,早已经收起了锋芒,唯一能发泄的,只是在恒大足球队的比赛中大声嘶吼:“广州队,我地未赢够!”




粤语文化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它并没有在2010年一下子被“废黜”,在接下来的7年中,它在不断被消解、被溶化。这种没落,发生在不知不觉间。

粤语文化没落的本质,在于经济优势的丧失。从香港,到广东珠三角,都面临着这样的阵痛。

也有人指出,没落的方言不仅粤语。在湖南、四川、陕西、江苏等地,一些“家乡话”,不仅没落,而且濒临消失。

一位知乎大神这样讲述方言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的凝固剂。语言在竞争中失败,文化和知识亦会随之消失。





《粤读羊城》,是广州五羊小学校长张永红及杨华辉、周婉雯等几位老师的作品,用于小学阶段的广州话教学。显然,他们也意识到粤语失语的现象,在小学生阶段就已经出现。


广州广播电视界的一些名嘴,也积极参加各种儿童活动,希望可以普及粤语。但这样的功效又有多大?

在珠三角另一个城市、粤语已经边缘化的深圳,保卫粤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口号。由几个本地年轻人组成的话剧团体——甸甸巴士,坚持只用粤语演出。这一选择,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巨大的国语群体市场。但是,他们隐约意识到,坚持粤语意义重大,甚至高于生存。


▲甸甸巴士舞台剧 剧照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语言的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所有的方言到最后,都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只顾市场效益的文化企业,恐怕是不会考虑方言群体的。时代的摧枯拉朽,必然会不断压迫粤语的空间。回想以前粤语的兴盛,无非也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今天,老一辈受众老去,同时广东经济、香港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也在渐渐失去,文化号召力更是在不断减弱。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粤语式微的大背景。


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也清晰地知道:重回昔日粤语强势地位已经很难。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在海外也拥有巨大用户群体的方言,需要用心捍卫,需要用力经营。甚至说,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编辑 | 卢舒婷

 


冰镇热点

微信ID:newsreading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