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我对江南的爱,难以言表。翻看了一下曾经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高中的时候问李青青同学借《海上花列传》看。上大学以后,在2010年2月19号,那时候还写了一些有关吴语的小说,但是由于学习起来进度非常慢,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所以估计加起来一万字不到吧。上大二之后,遇到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因为一些人,爱上一座城。2011年的最后几天,我终于去了一趟苏州。这是一次梦一样的旅程,我相信这一定会是我生命中一个略微绚丽的驻点。的确,有时候一定要逃开你惯常生活的环境,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境遇,让自己看清未来在何方。经历过绝望,才明白自己必须要上路了,世界那么的美,我们又何必拥挤在小小的池塘里。追风吧,让干净的风吹起你的灵魂,为谁吟唱这个美丽的世界。
2012年初去了一趟香港,语言环境对我来说非常恶劣啊。比如说,香港人好多不会说普通话,很多甚至听不懂,全年龄都有。香港的电视台除了CCTV1是普通话以外其余全是粤语。香港人彼此交流全是粤语或者英语,我只在港大听见了零星几句普通话。深圳亦然。所以说,粤语是多么牛逼,尽管方言区的范围和吴语区差不多大小。我就想起了在苏州的那几天。我想苏州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应该年纪都很大了吧,听不懂普通话的人应该很稀有了吧。吴语式微啊,真是个令人难过的现实。尽管我是一个南京小伙子,既不会说苏州话,也基本上听不懂。但是想到一种方言就这样渐渐由盛转衰,就很难过。
毕竟吴语的灭亡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两代人的时间。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来拯救它。尽管吴语区各地民众并不团结,但他们依然有着强烈的母语意识。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网友自发通过网络建立众多宣传平台,他们希望对母语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显然仅靠民众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很难看见当地政府的影子。长三角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挖掘,必能产生一大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借此机会逐步推进吴语的发展,是一个中国现行体制下一种比较温和的解决方式。而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鼓励编制学习吴语的校本教材,创制学习吴语的校本课程。再加上家庭本身的方言因素,应该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方言使用者的稳定。当然,针对外来人口的方言教育也很重要,广东省的粤语补习班就非常流行和常见。尽管吴语区的外来人口难以望其项背,但吴语区的外来人口也会对本土文化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而在推进本地人方言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开发出适合外来人口的方言教材。不过,就笔者学习吴语的经历来看,这个过程在没有适宜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非常艰难。
吴语要加油呢,也许支持你的人并不多,算我一个。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