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袁立免片酬出演的学生短片背后的故事 | New Era青年电影季

袁立免片酬出演的学生短片背后的故事 | New Era青年电影季

2021-06-03 01:17:00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17届剧作方向本科毕业生宋金穗执导的短片《考试》,作为一部学生作品,竟请到了知名演员袁立零片酬出演,而且还入围了2017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最佳编剧,我们采访了宋金穗,聊聊这部短片背后的故事。


这部短片主要讲的是,一个家住深圳,不是广东人的大陆妈妈,为了让自己在香港出生的三岁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和他一起踏上学习粤语的纠结之路。


“双非”儿童指的是父母不是香港人,但在香港出生的小孩。

“单非”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是香港人,一方是大陆人。



怎么想到写这样一个故事的?


这个题材是我大二要交一个剧本作业,我就开始观察生活,有什么值得写的素材,因为我自己就是深圳人,我有一次去香港玩的时候,就看到这样一批小孩儿,我就觉得这些小孩和我们平常人不太一样,他们得跨境去上学,就回家去查资料,发现它是有个时代背景的,有历史在背后的,就根据这个写了。


因为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它和现在也是有联系的,虽然现在已经不能去香港生孩子了,但现在很多人跑去加拿大美国生孩子,这跟十年前跑去香港生孩子的人心态是一样的。


我刚开始接触这个事件的时候,觉得挺荒谬的,三四岁的孩子,国语都说不好,还要强行他去学粤语,甚至父母都不会说粤语。这个虽然听起来很惨,但又很适合做喜剧。我自己也有想过,觉得是不是我这么做了,会看起来没有别的片子深刻。



片子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很轻松的,但是它背后的问题是让人深思的。除了双非儿童,其实还涉及多个社会议题,比如夫妻之间的疏离;比如母子之间的这种隔阂……就个人而言,您对这些命题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我自己本来很喜欢家庭戏,我很喜欢杨德昌的《一一》,就像你说的里面涉及夫妻关系,其实现在不就总提到“丧偶式育儿”嘛,父亲完全不管,只有母亲一个人管孩子,其实这是很共性的话题。我自己本身不喜欢苦大仇深的东西,大家本身都很不高兴,就不要再去传递这种不高兴了,所以我用喜剧的东西去包装这些问题,这是我自己的尝试。大家对于轻松愉快的东西是更能接受的,大家更爱看喜剧,为什么非得看一个让自己难受的东西呢?我如果想让片子传播得更广,喜剧是有效的。我相信陈佩斯说过的一句话“喜剧都有悲剧的内核”,这个故事你往细里想,其实是个很难受的故事,我想做一个反差出来。

这个故事是非常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题材,你期望它向外界传播出什么信息?


片子的末尾有一行字,是说自2017年3月起深圳教育局允许港籍学生在市内公立学校就读。这句话我一直很犹豫要不要加上,因为乍一看好像是“双非儿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天下太平。但实际上是没有的。


一方面深圳的教育压力也很大,优质的公立学校名额有限,“双非儿童”是否能顺利转学到深圳的公立学校读书、“大陆妈妈”又是否会放弃香港教育,让孩子转到深圳上学,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个是教育公平。港籍学生在大陆的升学制度和大陆学生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是否会引发矛盾,不得而知。最后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2016年9月,最后一批“双非儿童”在香港幼稚园入学。然而在此之前,“双非儿童”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不管怎样,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这群在夹缝中生存的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



选演员是怎么选到袁立老师的呢?


她近几年热衷公益而且非常关心社会问题,再加上我们这是学生作业,所以袁立老师没有要片酬就来出演了。袁老师以前拍的一些影视作品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像《黑洞》,《铁齿铜牙纪晓岚》。剧本里的这个双非妈妈形象我设想的是一个比较干练但又不失温柔的女性,就觉得袁老师特别合适。我当时在微博上找到袁立老师的邮箱,就给她发了我的剧本和导演阐述,我把手机号附在邮件里了,当天晚上走在深圳街上,突然手机一震,低头一看来了个短信,落款是袁立。我就有种这是不是个骗子,很不真实。双方都在试探,她可能也怕我是骗子。到后面发现是真的,她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我们就约在学校见面了。在见面之前还是觉得,来的会不会不是袁立,有没有可能是同名但不是一个人那种。我在学校大门口等她,她走下车朝我走过来的时候,我就“哇,都是真的,不是骗子!”特别神奇。



选其他的演员过程顺利吗?


都是找吧。像里面那个保姆阿娇,是深圳一个粤剧演员,她是教粤剧的老师,这个年纪的女人如果不是有舞台经验的话,很少愿意出来演戏的,但她就很放得开。小孩子有点不受控,但这个年纪的小孩,有一点很珍贵,他们的表演一定是很自然的,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不会假装。小孩一旦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就会想在镜头前表现出自己以为的最好的样子,所以真实是很重要的。我在此之前就想到了,拍小孩一定会很困难,但没有关系,自然就够了。而且袁立老师很厉害,她带的也很好。



团队是怎么组建的?


这是一个毕业联合作业,我是17届本科生,我的制片也是,片中有个画动画的,也是和我一届的动画学院同学,美术、摄影基本都是同级同学,大家基本就是一起完成作业,这是个合作项目。



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拍摄过程中出了一个事情,袁立老师的微博被海关挂出来了,她发了几张剧照,片子中有一段是她去香港,托个行李箱去买奶粉,走水,其实那是一个水客的一场戏。因为很多家长为了补贴费用,去香港做代购,赚差价,这是不合法的嘛。当天晚上袁立老师发了几张剧照到微博上,结果被海关给挂出来了,说她做不良示范,但是后面也没事儿,当时还挺担心的。



最开心的一场戏是什么?


最开心的一场戏是小孩学会了粤语,阿娇问他三个问题,他都答出来了。哇,那场戏拍了十几条吧,真的,小孩要么是这句记不住,要么是那句忘了。他刚说完完整的台词,我们全场都鼓掌,就特别高兴。教个大陆小孩说粤语真的很难。



为什么没有选会粤语的小孩?


还是为了真实,如果他会粤语能听出来。你没办法让一个不会粤语的小孩,装作不会说粤语,而且我就想让他说得不标准。像袁立老师在片子里讲的粤语,都不标准。一听就是现学的粤语,这非常符合这个妈妈的设定。里面的保姆说的也是农村式的粤语,非常土的粤语,不是正统广州粤语,所以其实很滑稽,你自己说不好粤语,请个保姆教,这个保姆说的不是标准粤语,你也不知道。



怎么想到学电影,写剧本的?


我高中学的是理科,但我不想读理工科专业,电影学院在我们学校贴了个海报,我们学校理科很强,当时影视技术系来我们学校招生,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试一下。我就报名了,但我又不想学技术,就也报了文学系和导演系,然后就上了。我算文学系里的异类,文学系的人不太喜欢拍片子,还是写剧本为主,我喜欢拍所以也在一直坚持创作。可能源于我之前比较喜欢演话剧。我不是那种从小就要学电影那种人,我接触电影比较晚。当时老师问我最喜欢哪部电影,我说《无间道》,老师说你多说几部,我说《无间道》三部。老师说你怎么不说哈利波特呢,还有七部。



拍完这个第一部正式的短片,有没有觉得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有区别的?


当然有,而且很多时候越往前走,要学的东西越多,像这个片子之前只是想要在国内放,会思考非广东人看了会是什么感觉。但是等到入围了开罗的电影节,去放的时候,又会想说,以后再拍片子要去考虑能不能让国外的观众也接受,要去打破文化的屏障。



埃及的观众能get到片子的点吗?


他们会意识到那些问题,但可能get不到前面的笑点,因为各个国家笑点都不太一样。但最后那个大的笑点,还是有反应的,我就很高兴,我会觉得,还是希望以后能做出受众更广的片子。



一共才拍了8天是吗?


对,我也想拍半个月,但是再拍没钱了呀。还挺紧张的吧,这么大个组。广东虽然有影视底子,但是专业上比不了北京的,所以都得从这边带人过去,这么多人在那边吃住,要租机器,还存在跨境拍摄,拿着机器到香港街头去拍,所以八天赶紧拍完吧。其实是七天半,那半天去口岸拍的。那个家是借了别人的屋子,然后麻烦主人家能不能出去住一个礼拜,食宿肯定我们掏。幼儿园是我以前读的幼儿园,也是求着人家。都是刷脸的,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多余的钱,像袁立老师,运气都压在这上面了。



你喜欢杨德昌导演,那作品会受到杨德昌导演的影响吗?


会更多地思考家庭吧,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东西。杨德昌的电影都很超前,虽然他是在90年代拍的,你放到现在它也是通的。《青梅竹马》里有一句台词,去美国是没有用的,结婚也是没有用的。现在依然是结婚、出国,很多问题也没法解决。该存在的问题还是存在。把孩子生在香港能解决问题吗,不会,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


这部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您满意吗?跟拍摄之前内心的构想一样吗?

还是会有很多遗憾,短片的另一个主角是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还要带着剧组过境去香港拍摄,天气特别闷热,我们又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剧组,比较缺乏经验,因此在现场会遇到很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和困难,导致成片会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瑕疵,但通过这次拍摄我和我的剧组成员们都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尤其是袁立老师在表演层面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收获。

 

 

《考试》剧组还专门为这个短片找同学写了一个片尾曲,是一个小孩子录的,孩子干净的声音,很好听。



-end-


第三届NEW  ERA青年电影季

征片开始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点燃你创作的小宇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