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atch|Arduino|JAVA|科学探索|
你管妈妈的妈妈叫啥?
对于“妈妈的妈妈”应该怎么称呼,相信很多北方同学会说,叫“姥姥”。
同时,南方同学会站起来:明明是叫“外婆”!
昨天起有网友爆料,上海的小学语文教材把作者原文里的“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当地人基本不会日常使用的称呼。
这篇课文叫《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
不仅在网上能找到的原文里,作者写的是“外婆”,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沪教版语文课本,那时候也还是“外婆”,并没有改动:
结果7年后,不止是《打碗碗花》一篇课文遭到“篡改”,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使用的“姥姥”这一表述:
网友们当然不服气,找出了官方在去年针对此问题的答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语,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作出改动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希望学生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
果不其然,这条消息一出,网友们就炸了……
@明天天气真好:我反而一直以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话,姥姥才是方言
@躺在衣柜里的鱼:以后只能唱姥姥的澎湖湾了
@青轰青罒v罒: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叫过姥姥,都是外婆
@EvAngeLion_84244:狼外婆得改成,狼姥姥了
@团掌大人:那周杰伦的《外婆》也得改成《姥姥》了
@烛影拾光:不尊重原著
看着大家的留言,笔者不由泪流满面地唱了起来:摇啊摇,摇到姥姥桥,姥姥夸我好宝宝,我夸姥姥好姥姥…
除此之外,这个看起来就是个“Ctrl+H”的简单改动,背后还涉及了好几个重要、且容易引起争议的社会问题。
“外婆”并不是方言
“正正经经叫了几十年的‘外婆’,怎么突然就成了方言呢?印象中,明明‘姥姥’才是方言啊!”——甚至连很多北方人都认为“外婆”才是普通话和书面语。
不止上海人,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管妈妈的妈妈叫“外婆”,根本没有“姥姥”什么事儿,可能只在《家有儿女》里听夏雨喊过。
以吴语地区和湘语地区为例:
实际上,“外婆”一词确实振不属于方言。
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在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外婆”作同义词,可见后者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语。如果说是因为方言问题,“外婆”而不能写进教材,那么,“姥姥”恐怕也难登大雅之堂。
另外,在某些南方地区,“姥姥”一词并不等同于“外婆”,而是“爸爸的姐妹”、“爸爸的妈妈”、“爷爷的妈妈”等,辈分都参差不齐。也就是说,南方人在课本上一眼看到“姥姥”,还真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理解。
其实,这些大开嘲讽技能、嚷嚷着“姥姥才是方言”的人也知道。
南北方言没有高低之分,“姥姥”也好、“外婆”也罢,都没有错,在此之前大家可能都默认了“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这类语言差异的存在。
错的是,为什么要在小学教科书里强行把“外婆”改成“姥姥”?
中国方言文化的正逐渐凋零
例如“shuì客变shuō客”的读音改革,说人们就算支持,也是出于“语言社会会自然抛弃不需要再存在的意象”,而不是由官方力量推进强行简化,削减语音代表的不同语义。
方言文化也一样,我们就算支持普通话“一统江湖”,也应该是在历史发展中,方言被原先的使用者“自然抛弃”、逐渐消失,而不是由官方力量加速其死亡。
更何况,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互斥。
即使在多年来全国推广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方言和普通话也是不矛盾的,多得是两者皆通、切换自如的南北方人。
1958年,总理就曾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可事与愿违,如今,在本地语言和普通话差别较大的地区,方言的生存状况已经十分艰难,而年轻人的方言使用情况更加堪忧。
上面这项调查显示,6到20岁本土出生人群中,吴语区的方言使用率全国垫底,苏州最低,只有2.2%,也就是说每100个苏州青少年里,仅有2人可以熟练使用方言对话。
在外来人口居多、普通话也更常用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地方戏剧的失传不是说说而已,类似“外婆”变“姥姥”的改动如果不加以遏制,华东吴语区可能真的即将面临团灭的结局。
诚然,在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当中,全国的方言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流失。
但究其本质,方言的流失情况,是受到方言本身特点、地区发达程度、本地政府和民间的保护意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方言式微,不能全怪推广普通话,也要看历史进程中每个个体的选择。
这里不妨再看看方言的另一个代表,粤语。
粤语有多难学大家都知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门槛并没有给粤语的传承和传播带来阻碍,粤语歌、TVB剧也使粤语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2014年,香港教育局网站因为刊登了一篇专栏文章,当中提到广东话属于“一种不是法定语言的中国方言”,引发热议,最后不得不在网站上发文澄清。
如此看来,当地人对于他们语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有着非常强的认同感,粤语在国内可以说是相当强势。
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广深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粤语区小孩不会说粤语,中国方言的最后堡垒好像也在慢慢被攻克。
或许正是因为方言文化逐渐凋零的案例太多,所以人们乐于见到“萌到炸”的四川话、“病毒传播”东北话、“塑普VS港普”的纷纷走红。
同时也在暗自祈祷——千万不要让我那亲切的家乡话消失啊。
话说回来,我们今天如此在意“外婆”变“姥姥”的改动,是因为不想看到上海话在官方干预下早早地没了,南方方言早早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
因为我们深知,普通话在现在或许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则让我们在将来也能记起自己的根在哪里。
目前看来,全国现有的方言文化可能还将继续凋零下去,但还是希望一切不要来得太突然,希望多年后,我们的子孙不用替现在迷茫的我们“寻根”。
蓝光行动军事科技夏令营招募
夏令营简介
蓝光行动军事科技夏令营是专为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而开设的军事科技特训营。它建立在军队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素质教育、军事化管理和训练为切入点,以生存教育和感恩教育为辅助教育手段,用微电影拍摄的方式,全方位刻录孩子的成长,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自学、自理、自立、自强、自信、感恩、责任”七大品质!
参营对象
7-13岁青少年
参营时间
第一期:7月19日-7月28日
第二期:8月16日-8月25日
参营地点
新长征国防教育基地(深圳市大鹏新区)
联系我们
客服:400-860-7868
唐老师:13424296497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蓝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