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学霸说】吕登萍:“不要被自己感动”,向“更优秀”看齐

【学霸说】吕登萍:“不要被自己感动”,向“更优秀”看齐

2021-08-14 19:51:03


吕登萍 

201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GPA: 4.0

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中山大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化学学院本科生科研交流会优秀奖

SCI论文1篇(一作)

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第一发明人)

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化学学院学生会职规部副部长

2014级年级长




LDP

前言

目前正在申请香港大学的PhD,趁着空闲总结一下自己在中大呆的三年半里自己领悟到的经(ji)验(tang),师弟师妹们可以参考借鉴。


1

 几点经验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chui)故(chui)事(shui)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0^,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迷茫期的抉择

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大二大三甚至大一的时候就会有迷茫期,典型的例子就是不确定自己今后是要继续走科研的道路还是本科毕业之后找工作以及找什么类型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应该趁年轻多尝试,因为尝试越早则所需要的成本就越少


以我个人的心理路程为例吧:我不属于那类从大一开始就立志要潜心搞科研的人,有的时候甚至会很羡慕那些早已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大佬们,因为自己很迷茫,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后来一想与其自己呆在原地思考还不如多试试看自己喜欢什么,于是大二的时候决定担任学生会职规部副部长以及年级长,与此同时继续呆在无机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大二这一年很充实,学生工作自己做的也还算满意,实验室里面也学到了不少技能,但是我发现自己喜欢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也喜欢那种有自己的project担任一位leader的感觉,于是自己又陷入了一种矛盾和纠结U_U。我理想中的职业是外企的研发工程师,大二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安利日用品公司暑期实习了两个月,主要工作是在研发中心独立做一个实验项目,在这期间我体验了研发工程师的职位,感觉和我理想中的研发岗位差距有点大。最后我自己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能力足够,不够专一”。有人可能觉得我太过于犹豫,也有人说既然我后面决定读PhD,那我在大二岂不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认为这一年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如果没有抓住机会尝试这些,我怎么能知道我在各方面的相对能力怎样,我怎么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怎么能知道理想中的职位和现实的差距,我又怎么能在大三的时候做决定读PhD呢?人就是这么神奇,总是为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感到遗憾,如果在时间成本够的情况下多多尝试,今后也会少一些遗憾和胡思乱想。


尝试之后就是做决定,这又是一个心力交瘁、自己与自己战斗的过程T_T。有人可能会选择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到顶尖,有人会向着自己的劣势努力全面发展,但总归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权衡,也要适当参考家人、老师和朋友们的建议。


2015届职规部、学工部、安利实习合照


之前有一个师妹问我为何决定读PhD而暂时放弃管理层工作,是因为我个人觉得管理层的工作是一个经验问题,如果你有这个潜力那么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比如参加某个活动、生活中策划一件事情等)去锻炼这些;但是科研工作不一样,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训练,才能在相关方面做的好,另外很多科研工作者需要接触一些管理工作也会得到很多的锻炼。这样一想,我觉得继续读研可以给这么纠结的我留下更多改变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


当然了我觉得像我这么纠结的人应该还是少数+_+,相信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的兴趣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是特别敢做决定但还有很多时间,我建议勇敢尝试并明确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如果你觉得自己目标很清晰了,那就专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吧!

不要被自己感动

“不要被自己感动”这句话是高中语文老师教给我的启示,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于是就会被自己感动了,比如这学期我从来没有缺课,上课也不玩手机不干别的事情,而且每天还泡馆,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但是你是否反省过自己真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吗?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吗?复习周突击之后下学期你还记得学了什么吗?事实上我自己也很难做到这些,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学习和做事的态度,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被自己感动,就需要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咯~


这句话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突破自己的局限(舒适区),探究自己的新领域(学习区)。很多人都听过“舒适区”这个词,想必大家都懂“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的意思,舒适区呆久了容易使人满足现状,缺乏紧迫感,没有压力,相关的观点和做法在知乎上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引用一个观点:要知道自己哪些舒适区域能突破并取得成功,哪些区域会失败,也就是不要盲目地选择舒适区,不要远离本身舒适区,否则进入到恐惧区会适得其反。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舒适区,大家可以参考图2。举个例子,我们院其实有很多专业课成绩很好但又对科研没有特别的激情的同学,那么化学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条退路了,但是人总不能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此他们就会探究自己的潜能,有人会往教育方向或者金融/市场/销售方向走,通过选择相关专业的辅修/双学位或提早实习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变成自己的优势,这一个过程就是从“舒适区”跳往“学习区”的过程。(以上观点如有矛盾,请自行思考判断)

舒适区、学习区图示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向“更优秀”看齐很多时候我们会满足于现在所达到的小成就而停滞不前,经常被自己曾经的付出所感动,但是要相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看到更优秀的自己。

 时间管理

要说时间管理,我自己其实也做得不算太好,只能给各位提供一些经验吧!


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因为生活能给你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一定要让你的生活空出一点,最好是7:3,留出30%的空余时间缓冲和发现计划之外的事情。我记得大二的时候我将我的全天安排得特别满,一旦其中有一件事情超过了计划时间(比如某一天做实验遇到问题了),我就会感觉这一天的计划都乱了,全盘崩溃;反而如果我安排松一点,自己不仅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还可以留出空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时间管理,我喜欢wunderlist这个软件,界面风格比较简约大方。另外我觉得自我奖励是非常重要的(适用于某一类人),完成某一时间段的事情之后我会给自己福利,如看电影、出去逛逛或者刷一部电视剧等。


对于“拖延症”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只是严重程度的不同。说来惭愧,我自己也和拖延症有一段抗争史:上大学以来我很少锻炼,因为一个字“懒”,拖着拖着就不想去操场跑步了。但是大二之后发现自己往医院跑的频率越来越多,这才让我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之后也会计划每周的锻炼时间,这才渐渐开始摆脱拖延症。其实拖延症实际上就是对待一件事情的认知不足,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自己的重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说来也简单,每次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花一分钟想一想如果自己拖到很晚才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早早就做完了你会有什么好处?比如大三要写一份化学前沿的综述,有的人会在ddl前两个月就写完,但有同学可能会在最后两个星期才去刷讲座章。在了解到自己有这个任务的时候,不妨分析一下,如果拖到最后两个星期做会有什么后果:第一是可能最后两个星期学院根本就没有安排够讲座;第二是短时间内查找文献、看文献写综述是很赶的,而且不确定那两周你会遇上什么很忙的事情,这门课的唯一考核方式就是这篇综述,所以要想高分是很难的(除非你是非常厉害的人)。之后再分析一下,如果你很早就完成了这篇综述,那么后面你就不需要熬夜赶论文,想一想都美滋滋啊。


时间管理决定效率,同时也是一门学问,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去探索自己的style。如果有一天你觉得浪费时间是一种罪恶感,我觉得你完全不需要听我瞎说了。

 本科生做实验的态度

 应该说大部分人都有提前进实验室的经历,现在对大一新生也是强制的要求,个人觉得提前进实验室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尤其对于以后想读研读博的同学来说。然而每个人进入实验室的状态可能不一样,有的同学会经历从一开始的激情好奇变成后面的无聊挣扎,也有同学能在本科这几年发paper,但无论如何,只要你用心学习,就一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以个人的经验给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想清楚为什么进实验室

有人是真的喜欢做实验,而有人是看到周围同学陆续进实验室于是觉得自己也要这么做,还有同学是因为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科研所以先尝试一下(比如我),因此我觉得这种尝试也可以很快地弄清楚自己对待科研的态度,以及自己今后是否要往这条路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在实验室需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理由继续呆在实验室,那么请记住你的目的是学习。不仅仅是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技能(比如实验技巧、仪器表征、练习文献阅读、写作技能等),还要主动向他们学习独立科研的思路和思考方法。可以主动询问师兄师姐们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还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尽管有时候他们会觉得你很烦,但这是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好方法。

在你具备了足够的独立科研水平而且实验室有条件的话,我建议师弟师妹们积极申请“创新实验计划”以及其他实验项目(比如“攀登计划”等),老师支持你项目也OK,总之,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独立能力的绝好机会,从项目设计、项目书申请、实验过程和细节、项目预算、论文专利书写、结果展示等等,尽量自己亲自完成,哪怕自己一开始做不好也不要紧,这些技能都是自己慢慢锻炼出来的。在完成自己项目的同时,一定要记得和师兄师姐以及老师多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3)有人说发文章运气有关,尽管确实是这样——有人碰到一个好的体系而恰好就能做出来,但也有人做了很久也没有结果,但是要记住运气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能碰到好运气,只有你的努力才会增加这个概率的可能性。因此,不要一味地仰望别人所达到的成就,实际上你看不到别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我自认为我7点起来读英语是很早了,没想到在丰盛堂门口碰见本年级的一位同学走出来说收好了前一天的反应,而这位同学前个月发了一篇SCI顶级期刊。

当然我个人觉得本科生不必把paper看得太重,抱着能学到东西的心态去学习就好了,可能对于申请出国的同学来说文章可以加大优势,但是对于国内读研的同学文章并不是最重要的,参加保研面试对科研经历的考核更重要的是:你从这些实验室经历以及项目经历中学到了什么,你是否能把在实验室做过的东西娓娓道来等。


(4)多听讲座:我很喜欢听不同领域的讲座,就算我在高分子实验室,有的时候我也会去听一听无机材料的讲座。一方面,各个方向的讲座可以增长见识,让自己对化学的各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在大二分专业的时候也可以提供一点参考,因为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你对哪些领域是比较感兴趣的;另一方面,听讲座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刚开始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都会有听不懂讲座的感受,尤其是碰到英文讲座的时候,到了最后一个提问环节的时候现场观众、主持的老师以及演讲嘉宾都很尴尬。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能锻炼自己勇气的机会,就算有时可能你的问题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们看起来很没水平,就算你的口语很不好,但是你能够站起来问问题就是一大成功。我记得在大一的时候,一位诺奖得主做报告时,我因为胆怯且害怕自己英语口语不好而没有将我的疑问说出来,对此深感遗憾;但是前几天200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rof. Sharpless 做演讲,我很清楚地告诉自己要跨出这一步,最后还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教授的表扬。

图1  2014年诺贝尔大师讲座

图2  2017年诺贝尔大师讲座

图3   与Prof. Sharpless合照


再者不同领域的讲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实验上的灵感,别人的成功之处有可能就可以启发你几个月不成功的实验比如大三的时候我和师兄要设计一个反应,一位台湾的教授讲的click chemistry就给了我们启发。分享给大家一个小技巧,也是我听讲座之前的一个习惯,当我决定要听一个感兴趣的讲座的时候,我会花几分钟在网上搜索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位嘉宾的研究方向,碰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也会下载下来浏览,因此在讲座当天就不会迷迷糊糊什么都听不懂,自己也能够自信地提问题。这样一来,既锻炼了自己快速查找文献的技能,又不至于浪费掉一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还能锻炼自己提问的勇气。


2

  夏令营概况

讲了这么多鸡汤,估计有同学也看不下去了哈哈哈。-_-下面简单说一说我个人参加复旦大学,香港大学(HKU)以及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感受吧!


在大三上学期之前我是决定好去上海读研的,所以这就不奇怪我报了复旦的夏令营(2017年7月);直到2017年3月,我偶然发现了HKU的夏令营信息(2017年4月),那时候没有考英语,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我又关注了HKUST的夏令营,那时候是奔着唐本忠教授去的,也报了夏令营(2017年7月)。最后结果是拿到了复旦和HKU的拟录取资格。


HKU夏令营

4月份去HKU的夏令营,发现这个学校虽然小了点,但是学术氛围很不错,而且化学系的热情招待成功地让我有了去香港读研的想法。夏令营报名的时候除了基本的申请信息之外,还会要求自己填写感兴趣的教授和课题组(1-3个),然后要求你在参营之前自己发邮件给你选择的导师预约时间面试交流。


选拔成功去参营的时候,HKU招待很热情,吃喝住行都不要担心(来回600HK$补贴,从中大过去完全有剩余),第一天就听支至明院士致词以及各位教授说自己的研究领域,晚上师生一起吃饭交流;第二天上午抽签PPT展示3min(self-introduction, research interests, future plans),下午就是自己找预约的老师面试交谈了;第三天返程。着重讲一下和老师交谈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随意,看不同老师的风格,有些HK local的老师会用英文或者粤语交流,有些从大陆过去的老师则用中文;交谈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每个老师都会了解一下你的GPA、排名、英语以及研究兴趣(HK的夏令营很看重成绩排名),之后大概6月份就会陆续收到老师给的conditional offer(这里的conditional是指需要符合里面的英语/成绩等条件才能在下一年9月份入学)。所以说面试技巧也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我个人的经验有几点供大家参考:

  1. 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你不确定你的老师和你讲中文还是英文,整理好中英文简历、自我介绍、成绩单、获奖证书、研究经历等。

  2. 查阅选取的老师的研究方向,最好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交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下一个好印象。

  3. 交流的时候诚恳自信主动,抗压能力要强


HKU化学系夏令营合照

 


复旦高分子夏令营

复旦夏令营的具体流程由另一位师兄给大家介绍,我主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吧。


复旦高分子是非常厉害的,有很多的大牛,学术氛围也很浓郁,参营的学生也有非常厉害的。夏令营的过程我个人感觉还是有一点严肃的,因为在面试的时候是十几个老师听你的自我介绍,然后考察专业知识、科研情况以及英文表达能力,但是老师们私下都十分随和。需要提醒的一句是:入营之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基本上这场面试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优秀营员。个人认为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 专业知识的掌握,如果说你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自信,你可以提前一个月复习一下;复旦高分子系主要考察的是高化和高物,这两本书要着重复习,那天在复旦教学楼复习红皮的中大版高分子化学我至今记忆犹新啊?。

  2.  自信,抗压能力强。自我展示的PPT尽量大方,说话自信表达清晰,面试的时候有些老师会压力面试,也就是传说中的“刁难”,这时候千万不要方= =,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就好了。

  3. 就算没有优秀营员,后面也有机会被录取(第二批优秀营员和9月份的推免),因此不要轻易放弃。

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夏令营

 

HKUST 夏令营

HKUST的夏令营是四大系(化学,数学,物理,生物)一起举办的。说实在的,这个学校真的太美了,住着海景房,每天做完实验还可以观海!夏令营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比较长,大概5天左右,路费要自付,但是待遇真的很nice。有几天都是在听讲座,然后有一天半是参观老师实验室以及自己和老师约见面交流,交流的过程感觉和HKU差不多,都很随意没有明确的面试流程,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和HKU不同的是,HKUST的化学系没有给明确的offer,老师也不会给你特别明确的录取承诺,需要后续和老师保持联系,这也是一个持久心理战的过程(但是物理系好像夏令营当天就会给offer)。HKUST也有暑期科研项目,自费去科大做一个月的科研训练,也算是一个交流经历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该学校的官网看一下,报名ddl时间比夏令营前一点。

HKUST化学系夏令营合照

 


结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别人只能给你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最后做决定的总归是你自己。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沟通技能、科研思维、处事方法等等,SYSU有非常多的资源和平台,希望师弟师妹们好好把握住机会!


最后感谢中山大学的培育和丰富资源,感谢童明良教授、贾建华副教授、章明秋教授、容敏智教授、纪红兵教授对我科研上的培养和支持,感谢李泉文师兄、彭伟黎师兄、韩善涛同学、周莹同学对我实验上的帮助,感谢遇到的各位师兄师姐以及朋友们对我申请夏令营和申请学校的帮助!


希望这一篇鸡汤+经验可以给各位师弟师妹一定的参考和帮助,预祝各位顺利!

图文:吕登萍 

排版:新闻中心

编辑:李心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