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发表微博,倡议保护粤语,力证粤语有源远历史深厚内涵,惹起网友重大争议。
我先把他的观点归纳一下:
1. 粤语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这个观点主要是来自于现在说的粤语就是中国古代官方普通话的说法。
2. 唐代诗人当时使用的就是粤语。
3. 现在的普通话是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杂交变种出来的,比粤语单薄粗疏多了。
我们先把个人情感因素放在一边,回顾千年历史,去探究古代的普通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01.
中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
中国最早的普通话还要从西周谈起。周天子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每年,各地方的诸侯都要拜见周天子,但大家都来自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口音,周天子当然是听不懂,彼此之间也没法交流,所以,就要推行官话,也就是普通话,于是中国最早的这种普通话 “雅言”也就出现了。
因为东周的首都就是现在的洛阳,所以周和秦汉普通话也是以洛阳地区的河洛话,以中州音为准。
因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的语言,这时雅言也叫做“夏言”,就是华夏民族的语言。中国为什么称作华夏?“华”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华夏”这个词生动描绘周天子会见天下诸侯的盛况,在盛大的典礼上,各国诸侯一起祭拜祖先,大家都穿着美丽衣服,说着同样的话。所以,夏言就是西周上层贵族社会的共同的语言了。就像《辞海•雅言》说的:“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周天子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加强各诸侯国的联系,于是开始推行普通话。周天子定期召集各诸侯国人语言培训,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和语音训练。
当然也要有教材,于是中国第一部词典 《尔雅》慢慢就产生了。《尔雅》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尔雅”就是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开始是西周初期的周公统一规范标准读音,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不断完善,再经过秦汉增益而成。最后,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书了。所以,《尔雅》 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是属于儒家普通话的经典书籍,也就成了研究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最有力的资料。
对古代普通话——雅言起着推动作用的就是孔子。《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当时,孔老夫子看着诸侯称霸,周天子日渐势微,心里着急,他不仅宣扬周礼,当然也大力宣扬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的口音,他就以雅言为统一的语言。在他的文化推广下,春秋战国,即便周朝已经没落了,但是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
特别是孔子编的《诗经》。《诗经》中的“ 风、雅、颂 ”,其中的“雅”是各地贵族在一起交流的诗句,就是用当时的普通话说的。按最近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就是“大雅”“小雅”当作“大夏”“小夏”。雅言就是华夏文明的语言载体。当时各诸侯国对华夏文化归属感,就是体现了学习西周的语言及其文化,才能被视为华夏。孔子编《诗经》的这一文化举动,在于强调西周王朝文化是中国文明正统,雅言也是民族的共同语言。因为雅言发音圆润清丽,美妙悦耳,具有清雅脱俗之义,故用“雅”来形容。
当然,孔子对地方方言也很重视,所以《诗经》中的“风”,就收录了各诸侯国自己的方言民谣,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体现了华夏文明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兼容性,这样才使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雅言是怎么发音的,现在人通过《尔雅》《切韵》的记载,可以很好还原当时的发音。
视频:《 雎鸠 》雅言读法
我们古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是不是像唱歌一样,听起来非常的优美。
所以,雅言才是中国最先推行的普通话。像陈小春把粤语当成中国文化的语言载体,而忽视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雅言,就以偏概全了。
那么,粤语与雅言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代表粤语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02.
粤语的产生和发展
春秋战国之后,秦统一了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但是为什么不统一发音?原因很简单,语言发音早就被孔子统一规定了。
当时,中国虽然统一了,但实际情况就像现在社会一样,官方语言虽然是北京话,但是各地方人还是有着自己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这是很难改变的。秦朝当时也一样。秦始皇派兵征服“百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广州广西。当秦将赵佗征服南岭之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政策,从以前的六国迁居50万的居民,加上50万秦兵一起开发南越。这百万人全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地方言,交流很不方便,所以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雅言在岭南传播开来。秦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雅言就慢慢成为这三郡的官方语言了。
秦朝灭亡后,赵佗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雅语也就成了南越国的国语。南越国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当然雅言随之推广开来。这时,汉语在越南又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据统计,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其词汇总数的60%以上,在有些领域甚至占70%至80%。越南成了华夏语言和文字传播最大的受益者。下面的视频是用越南话唱的唐诗,可以和上面的雅言对比一下,感受雅言对中华大地及其周边的影响。
视频:唐诗(越南话)
到了西汉,汉武帝平定南粤国后,设交趾郡。东汉时期,以经学家陈元和士燮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者在这里开展文化推广。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是雅言。所以,当时百越本地的各部落土著居民不仅保留自己方言,彼此交流的时候也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这就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慢慢二者融合,就形成了当地的南方话。这些南方方言虽然保留雅言的特征,但其中的发音还是带有移民输出的地方发音的特点。例如闽东一代,主要移民来自山东,所以今天的闽东话(福州话)还保留着齐语(山东一带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闽南话(台湾话)主要是洛阳移民的河洛话;客家话主要来至湖北至河南一带;而广东语则是河北军队带到广东的。这样看来,粤语其实是古代河北赵地方言和雅言慢慢交融而来的。当然,古代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不是现在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
当今中国大地上有很多的方言都保留着同粤语一样的雅言的基因。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古汉语中的尖团音。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在古代汉语中“尖团”是分开的,例如把“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把“兼、牵、掀”读做jiān、qiān、xiān。但现在的普通话中就把“尖”和“兼”通读成jiān,“千”和“牵”通读成qiān,“先“和”掀”读成xiān。
现在河南平顶山地区方言中还保留着尖团音的区分。例如“精、清、星”和“京、卿 、兴”这两组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相同,都读“jīng、qīng、xīng”。但是 “精、清、星”河南方言中读作“zīng、cīng、sīng”。再例如“趋”和“区”都应读团音(qū)的 ,而河南话的“趋”为尖音 ,声母是 c,紧接 yu,读作cyū。
河北深武饶安方言、陕西关东地区的方言、江苏贛榆地区方言等很多方言,至今都保留尖团音的区分。这些方言同粤语一样,至今都保留着华夏文明语言对各地的影响。但是单独拿出来说一种方言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对别的地方的不尊重!
再举个有趣的例子,粤语今天说吃早餐是说成“吃早茶”。但是“早茶”这个语素可不是仅仅只有广东人才用的。像云南滇边地区,因为偏僻,很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但也很早就这么说。现在滇边“吃茶”不但有吃早饭的意思,而且是重要场合重要活动的代称。由此引申而出,耀眼些的衣服(礼服)也称为吃茶服了。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雅言对中华大地各地各民族的影响。所以,粤语也是中国雅言的受益者之一,和别的地方是一样的,绝不能称为中华文化的语言载体。
即便粤语的确和雅言的发音特点相同,但也不能说唐代诗人就用粤语读唐诗。因为到了唐宋,中原大地上虽然经历“五胡乱华”的时代,北方的语言早就被游牧民族阿尔泰化。但到了隋代,陆法言写《切韵》,此书对先秦的雅言发音进行了继承和总结;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又有了《唐韵》;特别到了宋代,《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有了官方修音韵的书籍。这些书籍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雅言,完善了《尔雅》,丰富完善中国的雅言发音。相对比较,粤语已经已经走向发展地方化和区域化,其功能交流性和实用性也决定了粤语走向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03.
陈小春说,今天的普通话是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杂交变种出来的,比粤语单薄粗疏多了。这更是忽视中华文化多元性的特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华夏民族能屹立千年不倒,正是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个生命力的源泉正是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包容。
中华民族始终是多民族的国家,以华夏文为主体的文化,融合和吸收各个民族的语言发音特点,既继承了雅言的汉字传统,保留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和血脉,但是也能注意到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兼顾各民族发音习惯,这样才使今天的普通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各族人民所乐于接受。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民族魂正是建立在文化之中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底蕴上。绝对不能以狭小的视角去看待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的气魄,否则就太小家子气了,那真是一叶障目,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