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中意这部黑色幽默的影片,内容虽然荒诞,主题却很深刻。除了讽刺香港楼市不景气给民众带来的茫然,还有阿全第一次拍片,还煞有介事的搞了个“蓝色公告”,就是vcd影片播放前那段仅限家庭观看拒绝盗版云云的废话,问他哪来的,他说盗版的。另外,阿全第一次和Bart家人吃饭,Bart的岳母急吼吼的要求Bart替她做掉和她斗嘴的牌友,阿全在厨房偷偷告诉Bart他岳父可能还比较正常,结果他岳父就突然进来催Bart做掉岳母。这些情节既让人捧腹,也让人看到放大的夸张地社会现实。
不过这个片子还表达了更深刻的主题,关于理想的主题。两位主角都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还非常执著。Bart希望成为独立杀手,却为了生计不得不放下身段打电话给客户求个生意。他干活专业,别看他有点惧内,穿3000元的睡衣心痛到要死,但是说起杀人来就像玩一场cs那么简单。阿全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努力,哪怕是很小的镜头也斤斤计较,力求完美。为了补拍还兴师动众,加班加点。这些人的性格既有真实、大众的一面,也有夸大、神经质、艺术化的一面。
如果让我给王朔先生来个扮相,那么就是《甲方乙方》中地主婆子再合适不过。叶京曾在一期访谈中讲冯小刚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冯小刚有今天,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的。“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这个细节就来自冯小刚。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甲方乙方》影片的最后姚远几个哥们在北京年关的冬夜喝的大醉,姚远像他么小学生朗诵课文时的念叨: “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互相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真是难忘的一夜,几天后,我和北雁正式举行了婚礼,她父母单独找我谈了一次话,问我是不是隐瞒了年龄,我跟老人家说,我从一生出来就显得比别的孩子老………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每个人都会有他格外怀念的年头,那一定是他的黄金时代,那是他拎着镰刀摇头尾巴晃得年代。
看这部电影也是出于意外。原本打算把香港电影从新浪潮的许鞍华徐克一部一部看过来。谁知道无意翻到这部许氏兄弟的喜剧片,着实让我很惊讶。
虽然说是喜剧,里面救偷渡客的桥段还是很让人感动。我想当时香港的社会问题也该是很敏感的吧。
另外,保安和小偷不时的对话:大家都是混饭吃,我出去了。让人觉得可笑的同时还有几分同情。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百姓里面,,雷峰塔早就被虚伪的高尚撑倒了。
风格和叙述方式都照抄了《两杆大烟枪》,多线交织,巧合不断,可能无限。每当看到一部风格别致的好片,我就好奇为什么中国导演不去模仿它的风格或者叙述方式呢?《罗拉快跑》,《记忆碎片》、《灵异第六感》、《搏击俱乐部》……都是现成的好模版,那些笨蛋为什么只看到外国电影的装逼和特技呢?
终于,出现了《疯狂的石头》。风格是外来的,内容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它不动声色地融入了很多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街头骗术、黑心老板到国企改革。这些玩意,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只有中国人看了才会笑。
几乎所有的笑点,都是点到为止,这点我尤其喜欢。娘娘腔保安跳千手观音,一带而过,你不注意看,甚至会错过,但魅力也就在这里。如果换作周星驰,一定是急吼吼地挠你痒痒,给足夸张的脸部特写,这样反倒是过犹不及。
刘德华说一点没看出来《手机》是个喜剧,这可能和南北文化差异有关系,我们看粤语片很多笑点也笑不到。还有人说了这就是个恐怖片,还不建议少妇看。那就是强烈的代入感先把自己弄恐怖了,说明哥们就是个生活中的严守一。
那时确实奔着喜剧片的路子去看的《手机》,也看出了些有趣的片段。但总的感觉是本片和冯导“四字片名”时期的贺岁片不同。人要向前走,不想大变就得螺旋式上升。反正不能不上升,你在那儿原地踏步观众就腻歪了,早晚得把你抛弃。反正人总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成长,改变。不是谁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
这是一个总在想总是琢磨的问题,人生,如果真个能够重来,会不会很不同?好多年以后,回头看来时路,会不会笑自己很傻很天真?那些个今天看来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会不会在一些年后忘个干干净净?如果没有人提起,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年少时许给自己的心愿和承诺?是我们变了,还是时间不肯给机会践行?也许,也许,当有一天我们真的老了,老到凭吊着旧时光也能过一整天,所有的问题才会有答案。
这一类时光倒流的片子,总是能让人生出许多生不逢时、世事无常的感慨,假如可以重来一次,也许会选另一种方式,另一个人,过另一样的生活,得另一种结果。只是,重来过,再遇上,还是一定会沦陷,一定要这么做选择,这个当口最不后悔的选择,错了,也心安。